2011-03-22 01:47:57
重倉雙匯的基金已經遭到大額贖回,而持有人信心不強,贖回還可能延續。而雙匯復牌后的不利趨勢,還可能導致基金的主動殺跌,持有人的利益損失可能進一步擴大。
每經記者 支玉香 發自深圳
基民王小姐昨日心情有些 “郁悶”——倒不是因為周一上班的 “綜合癥”,而是收到其銀行客戶經理發來的一條短信:“為了避免雙匯發展復牌后的大跌,建議先行贖回持有該股票較大的基金。”
王小姐于去年年中購買了某重倉雙匯發展的基金,其走勢還算波瀾不驚。不過想到雙匯復牌后可能的走勢,“贖回,還是不贖回”,對于基民王小姐來說,這就成了一個問題。
上周五,重倉雙匯發展的基金采取“跌停”估值法。有分析師認為,重倉雙匯的基金已經遭到大額贖回,而持有人信心不強,贖回還可能延續。而雙匯復牌后的不利趨勢,還可能導致基金的主動殺跌,持有人的利益損失可能進一步擴大。
銀行短信“大跌預警”
雙匯發展的“瘦肉精”事件,除了讓雙匯發展的股民遭殃,還殃及了不少基金的持有人。昨日,基民王小姐收到其銀行客戶經理發來的一條短信,這讓她心情難以舒暢。
由某銀行客戶經理發來的短信這樣顯示:“因近期雙匯事件影響較大,預計該股票復牌后會大幅下跌。目前持有該股票較大的基金有興業趨勢、興業全球,如有該基金的客戶,建議您先行贖回,避免股票復牌后的大跌風險。”
3月16日,雙匯發展宣布停牌,基金當日對于雙匯發展的估值采用的是3月15日的收盤價,即77.94元。上周五,不少重倉雙匯發展的基金紛紛調整估值方法,采用 “跌停估價”,即70.15元計入基金凈值計算。
基金凈值的變化充分反映出了雙匯發展的影響。上周五,上證指數小幅上漲0.33%,而不少基金凈值跌幅則相對較大。
其中持有雙匯發展比例最高的興業全球視野凈值跌幅為1.05%,在當日開放式偏股型基金中墊底。同樣大比例持有雙匯發展的國泰金鼎價值精選、興業趨勢等基金,凈值均下跌。
興業全球或遭大額贖回
有業內分析師認為,重倉雙匯發展的基金,已經遭到基民“大撤離”。
“興業全球視野上周五凈值下跌較為明顯,當日其業績比較基準上漲0.46%,而興業全球視野的凈值不升反降1.05%。”某基金行業分析師指出,“對比雙匯發展出事之前的凈值,比如3月14日該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上漲0.40%,當日該基金的凈值增長率為0.97%。”
他認為,在雙匯發展停牌之前,該基金凈值表現和業績比較基準相關度較高,而從上周五該基金凈值的表現可以看出,凈值表現偏離業績比較基準較大,這不排除有基民在本周五之前贖回基金。
“這樣一來,雙匯發展占基金凈值比例再度上升,而對于基金凈值額度影響也會加大。”該人士表示。
另外一位分析師則利用前十大重倉股測算基金的凈值,并對比實際凈值來計算雙匯發展對興業全球視野的影響程度。
“3月15日雙匯發展停牌前,利用前十大重倉股模擬的基金凈值跌幅為-3.12%,而興業全球視野的凈值跌幅為-2.36%;3月18日,前十大重倉股模擬的基金凈值跌幅為-1.22%,那么如果按照15日的標準進行測算,上周五的凈值跌幅應該為0.92%,而興業全球視野的實際跌幅超過1%,這很有可能說明雙匯的影響被放大。”
“而放大只有一中可能,”該分析師表示,“那就是基金份額縮水,遭遇大額贖回。”
事實上,興業基金在上周五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聲稱確實遭受贖回,但記者被告知具體贖回份額和贖回比例暫時“無法透露”。
同步播報
持有人壓力倍增
重倉雙匯發展的基金,在上周五“提前”遭受了一個跌停板。雖然一些基金公司和券商力挺雙匯發展,但是很多業內人士認為,雙匯發展復牌后不止一個跌停板。
興業全球的基金經理張惠萍在回答投資者提問時認為,對于雙匯事件,從事件的嚴重程度上要弱于前幾年的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短期公司銷售可能會受到一些影響,但公司還是具備長期投資價值。
而一家重倉雙匯發展的基金金公司投資總監同樣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于長線投資者來說,目前雙匯發展的表現影響不大,而且這個行業潛規則爆出來之后,有利于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不過,有相當一部分人并不看好雙匯發展,認為雙匯發展復牌后不止一個跌停板。這就包括給客戶發“預警短信”的某銀行。
同時,業內人士分析,當年的伊利股份、銀廣夏、宏達股份都是典型的例子,復牌之后大跌使重倉基金很受傷。
2008年伊利股份因三聚氰胺事件停牌,復牌之后大跌50%,而宏達股份在2008年4月份重組未遂復牌之后更是悲慘,連遭6個跌停板;銀廣夏同樣跌幅不小。
然而,上述三只股票在停牌之際,重倉的基金并不多,2007年宏達股份停牌之際,持倉比例較高的為匯添富成長焦點,占凈值3.36%,2008年伊利股份,也只進入了萬家公用事業和萬家雙引擎兩只基金的前十大重倉股。
“雙匯發展復牌后或許比宏達股份更慘,如果贖回苗頭越演越烈,那么原來的基金持有人將會分擔雙匯發展的危機,而對于重倉比例較高的基金,一旦持有的雙匯發展倉位被動超過10%,基金又將進行一波殺跌,雙匯發展的危機將會進一步蔓延。”一位基金界人士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