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11 01:21:04
證監會陸續批準成立了紐銀梅隆,平安大華、浙商基金和富安達4家基金公司,這四家基金公司的注冊資本金分別為2億元、3億元、1億元和1.6億元。浙商基金的注冊資本剛好達到法律規定的下限,可以看出,浙商基金的“家底”是最薄的。
每經記者 李娜
編者按
從去年7月份以來,證監會陸續批準成立了紐銀梅隆,平安大華、浙商基金和富安達4家基金公司,這四家基金公司的注冊資本金分別為2億元、3億元、1億元和1.6億元。浙商基金的注冊資本剛好達到法律規定的下限,可以看出,浙商基金的“家底”是最薄的。
而目前基金行業的生態,對于新基金公司而言并不利。從行業的數據來看,中小新基金公司在開業之初難逃虧損,需要依靠股東方注資才能維持生存。基金公司每年的運營成本和費用在8000萬元左右,若想要盈利,則要求資產管理規模至少達到80億~100億元,。
不只是資本金,浙商首只基金的投研實力相比別家也毫無優勢。這1億元資本金,能燒多久?
基金公司“錢景”依然充滿誘惑,而前期拿到“身份證”的多家新基金公司,也陸續亮出了自己首只產品。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依據公開資料,盤點最近成立的紐銀梅隆、平安大華、浙商基金和富安達4家基金公司,發現浙商基金的“家底”最薄,其注冊資本為1億元,剛剛達到法律規定的“底線”。而就投研團隊的實力來看,浙商基金顯然也并不占據明顯優勢。
2008年以來,基金公司的生存環境并沒有好轉,甚至是朝著更糟糕的方向發展。而2007年以來成立的新基金公司,除農銀匯理基金公司外,其余全部虧損,不得不依靠股東注資求生。家底只有1億元資產的浙商基金,能撐多久?
“家底”最薄的新基金公司
自去年7月,紐銀梅隆西部基金公司獲批后,斷檔近兩年的新基金公司審批也開啟了大門。隨后,浙商基金、平安大華基金以及富安達基金也先后拿到了“身份證”。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盤點上述成立的四家基金公司的資產后發現,浙商基金注冊資本僅有1億元,是當中“家底”最薄的。
稍早成立的紐銀梅隆西部基金公司,其公開資料顯示,公司注冊資本為2億元,西部證券與紐約梅隆分別擁有51%及49%的股權。
平安大華基金公司的注冊資本高達3億元,成為目前基金業內注冊資本最高的基金公司。
剛剛申報旗下第一只新基金的富安達基金公司,其注冊資本也有1.6億元人民幣,其中南京證券、江蘇交通控股公司和南京市河西新城區國有資產經營控股(集團)公司分別持有49%、26%和25%的股權。
而據浙商基金公開披露的信息顯示,公司注冊于杭州,注冊資本為1億元,由浙商證券、養生堂有限公司、通聯資本管理有限公司、浙江浙大網新集團有限公司各出資25%發起設立。
投研團隊無優勢
投研團隊是基金公司的核心,而在人才本來就十分匱乏的基金行業里,老基金公司反復琢磨如何才能穩住人才,而新基金公司要找個得力干將也著實不易。
事實上,無論是和先前成立的紐銀梅隆西部基金,還是之后成立的平安大華基金相比,就投研團隊的構建來看,浙商基金似乎也沒有特別明顯的優勢。
為了更進一步了解浙商基金整個投研團隊的構建情況,《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聯系了浙商基金。浙商基金回復稱,其“目前已經建立起一支十五人的投研團隊,已經覆蓋了金融、地產、化工、煤炭、有色、大消費等主要行業;此外,也已經建立起研究小組機制,組建了含周期性、非周期性行業以及十二五主題等數個研究小組。投研團隊經過兩年多的磨合,舉行了多次全流程模擬運營,培養出深厚的合作默契,為我司首只基金的成功發行和順利運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不過,對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出的了解具體投研成員名單的要求,浙商基金并未給予明確回復。公司相關人士表示,由于總經理和督察長都在外地出差,無法“走流程”。
記者也就浙商基金的回復請教了部分業內人士。一位不愿透露的姓名的券商分析人士告訴記者,從相關答復來看,公司也請來了個別在業內比較知名的研究員。不過,“模擬的東西是不能替代實戰經驗,二者相差太大。”
“公司從籌建到現在也就兩年多的時間,所謂‘兩年多的磨合’還是值得商榷的,畢竟投研體系的構建,是需要時間的。”他表示,“對于一個基金公司而言,公司團隊的領軍人物十分重要。”
1億元資本能撐多久?
始于2005年的一波大牛市,給外界留下了基金行業包賺不賠的印象。而2007年牛市的終結之后,基金業穩賺不賠的好日子,隨即宣告結束。
基金新品的快速擴容,基金業優秀人才流失速度加劇,基金公司之間激烈的競爭……近幾年來市場大環境的不佳,讓代銷機構的要價也是水漲船高,基金公司的生存環境并沒有得到改善。一些中小基金公司至今仍未擺脫生存線困擾,旗下新產品更在成立的第一年淪為“為渠道打工”的工具。
事實上,基金行業的公認標準為,一家基金公司只有規模達到百億元以上才有更大可能實現盈利;先前基金公司盈利的生存線是80億元,這也意味著新基金公司要想盈利的難度正在逐步增大。而一家基金公司若想一年平穩地運作,至少需要8000萬左右的資金。
“新成立的基金公司要想發展壯大不是件容易事情。早先成立的兩年甚至更長時間,消耗都是很大的,人力資本、渠道成本、辦公成本等等,尤其是前兩者,注定都是燒資產命運。”滬上某基金公司相關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小基金公司面臨的問題則更多,如果先天上股東沒有什么話語權,后天再沒有一只明星基金出現,其未來的命運就不好說了,可能會永遠地沉默下去。”
統計顯示,自2007年以來成立的新基金公司,除農銀匯理公司實現盈利外,其余基金公司全部還在扭虧的途中,部分基金公司的資產也是消耗得所剩無幾,謀求股東增資。
新成立的基金公司,前幾年注定都是“燒”資產的命運,對于注冊資本只有1億元的浙商基金而言,又能“燒”多久?
接受采訪的某券商人士表示,對于基金公司,投研的支出非常大,正因為如此,業績才是基金公司能夠長久生存的關鍵所在。“從目前來看,浙商基金應該很注意控制成本,由此也會產生一個問題,那就是等基金經理成熟之后,又會不會被其他公司挖走?這對浙商基金肯定是不利的,最終也對基民不利。”
橫向對比
同期成立新基金公司:頭炮均由老將壓陣
據了解,稍晚成立的平安大華基金已經上報了公司首只新基金平安大華行業精選,目前正在等待批文。據了解,即將擔綱平安行業精選掌門人正是華夏回報的基金經理顏正華。
而顏正華有超過11年證券從業經驗。另據了解,除去交易員外,目前平安大華的投研團隊共有9人,之前均在基金公司、證券公司和資產管理公司任職,平均從業年限達到八年。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先前成立的紐銀梅隆基金公司,首只基金紐銀策略優選則是由從華寶興業挖來經驗豐富的老基金經理閻旭擔綱。而閻旭已有10年證券從業經歷,先前曾管理過華寶行業精選和寶康消費品兩只基金。另據了解,紐銀梅隆目前投研團隊(不含交易員)有十多人,其中有9人主要從事基本面研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