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31 00:27:02
雖然歐洲出現了希臘債務危機,美國也面臨提高債務上限的壓力,中國也出現了地方融資平臺的風險。這些均是2008年金融危機的延續,。在全球經濟放緩的背景,最終博弈的結局將是政府難以堅持過度緊縮的政策。
中國經濟的轉型還處于關鍵時期,保持一定程度的增長也是經濟順利轉型的必要條件,這也是政府對于通脹的容忍度在不斷提高的一個重要背景,即必須在通脹和增長之間尋找平衡。特別是最近地方政府平臺暴露的問題,使得金融監管部門也最終加入到擁護適度通脹政策的陣營。總之中國將會進入到長期較高通脹的周期。
在這樣的周期里,談到投資,有定價能力的行業或公司將會是抵御通脹的良好標的。定價能力強的行業和公司中包括下游消費品中的龍頭公司,以及中游行業中市場占有率高的龍頭公司。
在投資的節奏上,由于消費品直接關系到通脹和通脹預期,定價能力強的企業往往會被有關部門約談,導致定價能力無法在政府治理通脹的關鍵時期得以發揮,也使得這些公司在通脹上漲的階段,股價受到抑制。反而是那些定價能力強的中間制造業,產品價格不是直接與通脹率掛鉤,得以順利將成本上漲壓力通過產品價格上漲向下傳導,業績增長會非常快。一旦通脹壓力出現緩解,消費品龍頭企業的提價將會得以順利實施,業績也有望出現恢復性提升。
為了控制銀行風險,銀監會不斷提高銀行的各種監管指標,直接的后果就是提高了資金價格。對于資金的爭奪,導致股市估值水平下降,股票投資對于企業質地的要求也在提高。結合估值水平,尋找定價能力強、業績確定性高的優質公司進行中長期投資,是戰勝中長期較高通脹的制勝之道。 (袁建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