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23 01:12:44
中利科技是國內特種電纜行業的領軍者和領導者,無論是產品種類還是技術能力均居業內首位。公司的主導產品阻燃耐火軟電纜長期壟斷通信領域,保守估計市場占有率超過50%。通過不斷的內生式研發和外延式收購,中利科技進入了特種電纜行業的各個領域,產品已覆蓋造船、海洋工程、軌道交通、智能建筑、裝備制造、新能源和消費電子等眾多領域。因此,中利科技不僅僅是一個通信市場的特種電纜公司,已經晉升為全面、領先的特種電纜巨頭,而其目標也是打造成中國式的全球特種電纜龍頭耐克森一樣的企業。此前,廣發證券預測中利科技未來三年的EPS將分別為:1.35元、1.79元和2.1元,三年復合增長率超過40%。
進軍光伏早有謀劃據公告顯示,騰暉電力凈資產為5.58億元,股權價值9.45億元,51%的股權轉讓價值4.48億元。據此推算,騰暉電力的凈資產溢價為69%。那么,騰暉電力究竟是何方神圣?
相關資料顯示,騰暉電力的經營范圍為太陽能光伏發電產品的研發、制造、銷售;太陽能光伏產品的技術咨詢、技術服務以及安裝調試。我們了解到騰暉電力目前擁有全球領先的全自動太陽能電池片及組件24條流水線,今年達產后可實現1GW的年產能。至此,中利科技發力光伏產業的勃勃雄心顯露無疑。
其實中利科技對光伏市場的重視早有先例。據公司2011年7月5日的公告顯示,中利科技與富港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出資在新加坡設立利星科技(亞洲)有限公司,該公司注冊資本為998萬美元,其中中利科技占注冊資本的80.16%。仔細閱讀公告不難發現,合資公司的業務就包括太陽能光伏發電產品及組件的研發和銷售。如今判斷成為現實,中利科技終于邁開了打造光伏產業帝國的有力步伐。
即將到來的收獲公告披露的數據顯示,騰暉電力現階段并未實現盈利,這不免讓很多人有些擔心。但仔細閱讀公告內容我們不難發現,騰暉電力成立于2009年6月,經過近兩年的準備,今年方才實現投產,而到今年年底設計產能才能達產,屆時也將實現盈利,保守預測凈利潤為3130萬元。因此,隨著產能逐步釋放,公司的盈利能力將逐漸增強。
資料顯示,騰暉電力在近兩年的準備期內,完成了團隊建設和內控體系建設,完成了研發、生產和銷售體系建設,并取得了歐美等國家以及國內產品認證等相關工作。
中利科技IPO主承銷商國信證券就認為此次收購符合公司未來發展戰略的需要,這將使公司順利進入光伏行業,通過整合中利科技與騰暉電力雙方的產業及資源優勢,形成光伏電纜料、光伏電纜、光伏組件及電站建設完整產業鏈合作,有效發揮協同效應,使公司綜合競爭實力和未來持續發展動力得到極大的提升。
因此,此次收購雖然會在短期內增加中利科技技合并報表的資產和凈資產總額,并對資產收益率有暫時性的不利影響,但從中長期來看,騰暉電力2011年度即可實現盈利,2012年及以后年度將實現預期盈利規模。對于中利科技而言,即將到來的或將是收獲的喜悅。
光伏發電爆發在即光伏產業是中國為數不多的、與國際同步的產業之一。2010年,中國在海外上市的光伏企業已達到16家。在全球前10大光伏企業中,中國占據4席;在全球前10大多晶硅企業中,中國同樣擁有4席。
2010年是中國光伏產業復蘇的一年,因為該年全年的裝機總量比2009年增長了一倍以上。而今年上半年,受累于全球經濟的低迷以及主要的光伏應用國家政策調整幅度加大,無疑是光伏產業調整的一個時段。
不過分析人士依然認為,2011或許將成為中國光伏市場里程碑的一年,雖然上半年光伏市場遭遇了上述的冷淡情況,但“下半場”的情況或許會發生改變。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出臺在即,新能源作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未來發展重點鎖定核電、風電、太陽能和生物質能四大產業,其中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基本確定,即未來5年分別達到1000萬千瓦。
據筆者了解,未來10年光伏行業的復合增長率仍將高達30%,僅次于過去10年光伏黃金增長期40%的年均增長率。此時介入光伏市場,中利科技可謂把握住了市場跳動的脈搏,借助整合騰暉電力的研發、生產和銷售能力所形成的完整產業鏈,中利科技將能迅速打開市場。在即將爆發的市場面前,中利科技無疑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巨頭的時代?近日有消息稱,“代工之王”郭臺銘欲聯手亞洲硅王朱共山、中國光伏產業之父楊懷進一起打造光伏全產業鏈,這給光伏行業帶來了不小的震撼。那么光伏光伏行業是否會進入巨頭角力的時代?我們似乎可以從無錫尚德董事長施正榮的話中尋得答案,施正榮相信,光伏產業仍處于成長階段,有些爭論五年后見分曉。在這樣一個階段,誰都將會面對殘酷的市場競爭,五年后必將會有一部分企業消失。筆者認為,能夠存活下來并且發展壯大的必然會是那些在市場、技術、規模上具備優勢的企業——中利科技或許會是那樣的“幸運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