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頭條

          每經網首頁 > 頭條 > 正文

          蹣跚兩年 四大成長“煩惱”拷問發行機制

          2011-11-06 23:03:44

          Default-thumb_head

          每經記者  劉明濤  唐強  樊國棟

           

              風風雨雨、坎坷度過兩年,創業板有過紅火、有過落寞。無論喜與憂,創業板至今存在諸多弊病,這一點無可否認。平均1.8個交易日上市一只新股,創業板擴容迅猛;只發不退,A股創業板與海外創業板市場有何異同?整體市盈率從80倍到如今的40倍,是否意味著創業板估值已經見底?針對諸多發人深思的問題,《每日經濟新聞》本周展開討論。  

          ◎煩惱之一

           

          為何創富盛宴成投資者深淵?

           

              如果你投機創業板,你可能輸得很慘;如果你投資創業板,你可能輸得更慘。創業板是個戰場,但贏的卻不會是投資者。

          養肥三方

           

              從2009年10月30日開板之日起,創業板就注定會給他們帶來最直接的財富,那就是創業板公司,截至今年10月31日,271家創業板首發募集資金總額達到了1915億元,平均每家企業募資約7.07億元。

              271只個股中,除了星星科技、精鍛科技、東寶生物、洲明科技等4家公司募集規模未達預期外,其余均不同程度地實現超募,更有20家公司超募逾10億元,國民技術則以19.65億元超募資金成功登上創業板“超募王”之位。

              上市公司之所以能夠募集到如此多的金額,保薦商自然功不可沒,作為IPO的主導者,他們也是獲利者之一。統計數據顯示,參與271家創業板上市公司的56家券商保薦承銷費、發行費用共計126.9億元,平均每個保薦承銷項目能給券商帶來4683萬元的收入。其中,平安證券保薦承銷家數最多,為35家,保薦承銷金額17.9億元。

              但創業板IPO項目問題不斷,比如習慣性“粉飾”、“過度包裝”的故事已見慣不怪。

              創投機構也在創業板IPO分得一杯羹,創業板兩年來PE股權投資總回報達到470億元,平均投資回報達到10倍左右。

          坑了兩者

           

              有人吃龍蝦鮑魚,而埋單的是活躍在A股市場上的兩類投資者——散戶與基金。

              如果沒有趕上好時候,熱衷于打新的投資者要在創業板狠狠摔上一跤。截至10月31日,還有129只個股股價低于發行價;271只個股超過10%首日便已經破發,中簽即等于“中槍”。

              如果投資者因看上創業板高成長性才投資,那可能比打新者更不幸。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271只個股實現上漲的只有69只,下跌個股202只,散戶隨時踩中地雷。國民技術和堅瑞消防兩只個股跌幅高達64.86%和61.18%,包括泰勝風能、南都電源等10余只個股股價腰斬。

              這兩年來,創業板個股可以說害慘了普通投資者。

              基金公司也難逃被套命運,即使選擇相對穩妥的扎堆持股,依舊可能勞而無獲。例如今年上半年基金持股占萬邦達流通股比例達到52.24%,然而從三季度萬邦達走勢來看,這些機構已經悉數被套。這種悲催的例子還有很多,如基金集中買入的四方達、永清環保、神州泰岳等。創業板名副其實成為投資者的“傷心板”。

          ◎煩惱之二

           

          2年近300家高速擴容何時休?

           

              時至今日,開板僅兩年的創業板公司已近300家。創業板如此高速的擴容,也帶來了很多問題。那么這些問題又是否會得到緩解,高速擴容何時能夠放緩呢?

          高速擴容埋“地雷”

           

              2009年10月30日,28家企業幸運的登上了創業板的第一次航行,創業板在歡呼聲中拔錨起航。自2010年開始,創業板進入了高速擴展時期,兩年的時間,創業板上市公司已高達271只。

              截至11月4日創業板上市公司數量占深交所上市公司總量的20.15%;總市值8089.30億元,占深交所上市公司總市值的10.67%;流通市值2626.21億元,占深交所上市公司總流通市值的5.44%。創業板已初具規模。經濟學家董登新曾預期,未來十年是深圳創業板快速擴容的十年,若按每年至少200家IPO計算,深圳創業板有望在十年后達到2000家上市公司。

              創業板在高速擴容同時,也埋下了眾多“地雷”。雖然上市前高舉“高成長”旗號,但兩年來,能夠給投資者真正帶來高額回報的個股卻鳳毛麟角。數據顯示,目前271家創業板公司中,上市以來股價上漲的僅50多家。首批28家創業板公司中,兩年以來股價取得正回報的僅8家。

              眾多創業板公司上市后業績快速變臉。數據顯示,在194家具有可比數據的創業板公司中,上市后凈利潤增速不及上市前的達七成,其中41家上市當年凈利潤出現負增長,占比兩成。

              曾創下22.68倍創業板市盈率新低的金城醫藥上市后的首份定期報告,上半年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下滑11.66%。這份中報距離該股上市尚不足一個月時間。隨著創業板的高速擴容,業績出現如此快速變臉的個股不在少數,這無疑給投資者埋下了高風險“地雷”。

              創業板“大躍進”式的擴容,已為A股帶來巨大的壓力。

          高速擴容何時休?

           

              那么高速擴容何時能夠減緩呢?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肯定了創業板的正面作用,創業板自2009年推出以來,有效地解決了部分高新企業的融資問題,其市場競爭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李大霄指出,創業板現在的發展速度的確過快,而創業板要形成有效的規模也必須經歷這樣的過程,成長期的陣痛是難免的,高擴容或許還將繼續。

              實際上,與納斯達克等海外市場相比,中國的創業板規模相距甚遠,要走的道路還相當漫長。上海證券分析師錢偉海認為,創業板目前還將繼續壯大規模。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創業板有分化的跡象,部分優質公司表現突出。新股的破發概率加大,隨著投資者盲目炒新回歸理性,創業板爭相上市的局面或將產生改變。

          ◎煩惱之三

           

          45倍PE估值是高是低?

           

              創業板從亮相那天起,即與“高股價”、“高市盈率”、“高募資”這三高標簽為伍。在這兩年時間里,創業板高估值的情況是否得到了修正?

          估值水平受市場修正

           

              自創業板推出以來,滬深股市整體表現如同冬眠。滬深300指數從創業板誕生那天起,截至11月3日收盤,下跌幅度約為16.97%。在弱勢的市場環境下,創業板初期的新股發行估值水平不斷攀升的銳氣,被市場環境無情打磨,創業板整體估值水平不斷得到修正。今年6月29日上市的美辰科技創出18.12倍發行市盈率最低紀錄。

              根據深交所提供的數據,2009年創業板平均市盈率峰值為111.03倍,2010年峰值為106.04倍,2011年峰值則為80.01倍。兩年來峰值的下降幅度高達27.93%,下滑態勢一目了然。截至11月3日收盤,創業板指數報收于877.66點,市場平均市盈率僅有45.36倍。

              某券商分析師認為:“創業板初期的三高,一個方面是由于市場資源的稀缺性,另一個方面就是當時市場對于創業板所給予的高預期。過高的預期對市場未來發展往往是不利的。隨著越來越多新股登陸創業板,估值回歸理性是必然的。”

              “估值是否合理取決于你怎么看這個問題,每個人對風險的承受能力是不同的。隨著市場估值水平的不斷修正,創業板的投資與投機機會肯定會增加不少。但與穩定盈利的大盤藍籌股相比,投資風險是不言自明的。”某券商策略分析師對記者表示。

          業績風險不可忽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拋開最新上市的兩只創業板新股,之前上市的269家創業板上市公司今年三季度業績凈利同比增長僅16.58%。而同期主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歸屬母公司凈利潤增幅分別為22.08%和17.19%。創業板的業績增速倒數第一。更為尷尬的是,269家公司中僅七成實現同比增長,而另外78家公司則出現同比下滑。

              上述策略分析師表示  “業績變臉肯定會造成估值的重新修正,創業板本身就具備風險性。雖然目前創業板直接退市制度還在探索之中,但也是懸在眾多投資者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對于投資者來講,風險不可忽視。”

              “目前多數在國內創業板上市的公司并沒有體現出多少高技術的含量。上市公司行業分布廣泛,傳統行業占比不在少數。對于這些公司,又有何高成長性而言。這些都是隱蔽風險,是定時炸彈,估值只能反映目前市場所處水平,所以看估值的時候更應關注公司風險”。某私募人士表示。

          ◎煩惱之四

           

          引入新機制ETF能否拯救創業板?

           

              創業板兩年帶給投資者悲大過喜,憂大過樂。近來創業板交投逐漸活躍,而創業板ETF正式推出,或許預示著創業板的投資將迎來新紀元。

          ETF推出增加流動性

           

              創業板指數面市初期,也曾引領過一波強勁的上漲。2010年7月初,創業板連續暴跌后,展開一波反彈行情。持續的上漲使創業板指數由830點附近瘋狂飆升37%,創出歷史最高位1239.6點。

              創業板新股也在2010年年底進入IPO的高峰狀態。發行價過百元、發行市盈率過百的新股接二連三出現,兩年來,270多家公司登陸創業板,首發募集金額超過1900億元,平均每家首發達7.07億元;超募金額1251億元,超募金額10億元以上的公司就有25家。

              好景不長,創業板未能擺脫整個市場的影響,隨后便一蹶不振。今年10月24日,創業板指數創出歷史新低,最低下探至741.33點。與最高點相比,10個月的時間,指數跌幅高達26.74%,而同期上證指數跌幅則為18.09%。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成熟投資者可以在創業板ETF推出后,通過一攬子創業板股票申購贖回創業板ETF基金,還可以在場內買入賣出創業板基金份額,在獲得低風險穩定收益的同時,也將有助于提高創業板股票的流動性。

          創業板ETF風險更小

           

              多數投資者之所以會關注創業板,也許正是看重其“高科技、高成長”,歸根到底還是要關注創業板個股的成長性和業績水平,東興證券研究員薛文濤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他進一步指出,要有效地控制風險,就必須尋找有高成長潛質的創業板公司。

              上海證券分析師錢偉海指出,創業板已經開始出現分化苗頭,部分優質個股的確能在大跌之下保持持續的抗跌性,這類公司就應該重點去關注,比如匯川技術、富瑞特裝等。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則建議,創業板ETF指數基金更為穩健,買創業板ETF基金,要比買創業板股票風險小很多。

          /他山之石/

           

          海外創業板發行進退有度

           

              國內的創業板市場還處于“哺育”階段。只有把問題暴露出來解決掉,創業板市場才會不斷成熟。借鑒海外成熟的創業板市場,或許對發展國內的創業板市場有幫助。

          個股高價不高估

           

              國內創業板“三高”發行最終導致高溢價的高價股頻繁出現,如碧水源、沃森生物、國民技術等個股,超過百倍市盈率,又沒有高速增長的業績支撐,到頭來,還是落得個股價暴跌。

              美國納斯達克市場,其實也有高價股,但是其高價股往往屬于實至名歸。目前,納斯達克共有上市公司3000家左右。2009年,在經歷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后,納斯達克市場仍站立著11只100美元以上的高價股。

              在  這  11只  個  股  中  ,GOOGLE公司的股價最高,為497美元/股,但是其市盈率僅為34.47倍,換句話說,GOOGLE股價雖高,但市盈率不高。另外像CME、蘋果公司這樣的高價股,它們的市盈率都在35倍左右,這表明納斯達克的高價股并不是過度投機暴炒上去的,而是真正有業績支撐的高速成長股。

              從納斯達克里面的諸多高價股可以看出,這些個股大多從事高新技術產業,且屬于年輕的新型公司。從這一點就不難看出,雖然國內創業板的宗旨也是為高新技術產業、有自主創新、尚處于創業階段的公司提供融資渠道,但是從真正上市的公司來看,不少公司所屬行業并非新興產業。這樣的公司,自然沒有大的向上動力,自然沒有創造的激情。

          發行有進有退

           

              兩年過去了,創業板不但沒有退市的公司出現,就連最根本的退市機制也遲遲未能出臺。業內人士指出,沒有退市制度的創業板市場就像是一個只有進口沒有出口的水池,正是因為沒有退市制度,創業板整體估值錯誤,“三高”不斷出現。

              1971年2月8日,納斯達克正式開門營業,首批一次性從場外市場(OTC)轉板到納斯達克的報價股票超過2500只。1996年底,NASDAQ上市公司數為5556家左右,現在則穩定在3000家左右。

              目前,納斯達克每年大約有8%的公司退市,而英國創業板AIM的退市率則高達12%。或許,只有通過退市制度,才能讓創業板真正市場化,真正實現“流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

          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廣州:020-89660257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视频三区 | 中文字幕连续高潮 |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免费 | 色九九在线视频精品99 | 亚洲日本在线中文字幕dv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