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14 01:45:04
馮海寧
蕪湖購房補貼新政實施4天后被叫停,這是意料之中的事。在此之前,佛山樓市“松綁令”從發布到叫停不到12小時。從各種報道來看,目前已有3個城市樓市政策出現朝令夕改,如果不探明原因,進行有效監管,顯然還有不少城市會上演類似鬧劇,讓公共政策變成兒戲。
盡管中山市官方否認放松樓市調控,表示提高限價并不意味著放松調控,從嚴調控的決心不會變。很顯然,這是一種狡辯之詞。不管這種限價措施是否合理,但限價標準上調就是放松調控。再觀察過去幾個例子我們不難發現,樓市政策朝令夕改大概經歷了出臺“松綁令”、為“松綁令”辯解、叫停“松綁令”三個過程。
地方樓市何以頻繁出臺 “松綁令”?一個眾所周知的原因是土地財政。其實,在這個原因之外,還有不少深層原因,比方說,出臺“松綁令”是三種試探:一是試探輿論關注度;二是試探民意反應;三是試探上層態度。據說,在蕪湖出臺“松綁令”的背后,是中央督查組已于11日抵達蕪湖——對于督查組是否與新政有關,蕪湖方面并未做出解釋。
此外,出臺“松綁令”的原因還有:自認為房價控制目標已經實現或不難實現;自認為房價下行趨勢已定,限不限購、限不限價已經不重要;尤其是,缺少長效調控政策,才導致限購、限價、限貸等臨時性政策的出臺,再加上賦予地方政府限購的權力,卻沒有制約地方政府隨意出臺“松綁令”或者取消限購的權力,如此,就給了地方政府私自松綁的機會。
在筆者看來,在“松綁令”頻現的原因中,試探民意恐怕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因為出臺“松綁令”意味著樓市調控有可能前功盡棄,如果房價再度反彈,公眾居住權益的實現更加遙遙無期。所以對于“松綁令”,民意的反應最為激烈,而民意反應則會影響到輿論關注度。然而,樓市“松綁令”不能總是試探民意,因為試探民意不僅折射出地方政府不尊重民意,而且折射出使用權力過于隨意,不注重自身公信力。按理說,任何一項公共政策的出臺、調整都是很嚴肅的,不容朝令夕改,但我們看到,樓市朝令夕改的鬧劇頻繁上演,難道說,中國樓市成了公共政策的試探場地?公共政策成了隨意把玩的玩具?
在筆者看來,必須從源頭上杜絕樓市政策反復無常,即,不僅要盡快出臺長效政策(如征收房產稅、住房空置稅)取代短期政策,讓地方政府沒有隨意更改限購、限價政策的機會;而且,要從政策出臺的程序上來限制地方政府的隨意性,比如,把征求民意納入決策程序中;另外,盡快讓房價回歸合理水平,即使地方政府想松綁,也達不到目的。
可以肯定的是,不僅僅是中山等城市私自放松調控,也不僅僅是蕪湖等城市朝令夕改,還會有一些城市跟風效仿,這就提示我們,國家有關部門必須盡快明確 “樓市限購限價限貸政策不能有絲毫動搖”,否則要嚴厲問責,譬如,私自放松限購限價政策者,不僅要約談乃至處分有關官員,還要增加保障房建設指標、降低商品住房批地指標;如果銀行不嚴格落實信貸政策,應進行經濟重罰,甚至叫停房貸業務。
也就是說,要讓出臺“松綁令”試探民意的地方政府和相關機構付出代價,而不是像兒戲一般玩弄公共政策。從某種意義而言,只有保證公共政策的嚴肅性,樓市調控才有可能達到目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