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2-02-18 15:16:59
據海關總署10日發布數據顯示,2012年1月我國進出口總值2726億美元,同比下降7.8%。
據海關總署10日發布數據顯示,2012年1月我國進出口總值2726億美元,同比下降7.8%。與此相伴,近期風塔雙反(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原材料出口限制調查、汽車零件調查等貿易訴訟“大棒”接二連三向中國企業砸來。
在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歐美此舉似是不得已之舉,但難免有轉嫁風險、以求自保之嫌。專家認為,隨著中國在世界經濟版圖中的地位日益提高,貿易摩擦數量越來越多、范圍越來越寬,并向技術含量更高領域轉移。如何在遵守游戲規則的前提下維護自身利益,這對國內企業的應對能力提出考驗。
中國和歐美的貿易摩擦增加
海關總署10日發布數據,2012年1月份中國進出口總值272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7.8%。其中,出口1499.4億美元,同比下降0.5%,兩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進口1226.6億美元,同比下降15.3%。而就在此數據發布當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又對中國清潔能源產品出口施壓,裁定認為中國輸美應用級風塔對美國相關產業造成了實質性損害。
2011年底,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針對德國在美國一家公司提出的申訴作出損害初裁,認定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板)對美國內產業造成實質損害。根據裁決,美國商務部將繼續對涉案產品進行雙反調查。國內多家光伏生產企業應訴。
應訴的企業之一——東營光伏太陽能有限公司表示,不承認起訴中任何關于公司的指控,如果反傾銷調查開始,將準備好對此進行有力回擊。東營光伏的立場代表了很多國內企業的態度。然而,中國企業的反對聲音并沒有起到作用,美國依然認定中國出口產品損害美國企業。對此,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認為,中方提交了大量證據材料對美申請人的指控給予了駁斥,但美國調查機關沒有認真審查中方提交的材料,沒有傾聽中國企業的聲音。這一裁決不僅對中美兩國光伏產業不利,而且會對全球光伏產業造成不良影響。
東營光伏太陽能有限公司的遭遇并非個案。進入2012年,針對中國企業的訴訟不斷發生,貿易摩擦“戰場”逐步擴大。先是上述德國公司再次擴大“戰火”,敦促歐洲做出同樣的立案裁決,美國風塔貿易聯盟又向美商務部及美國際貿易委員會提出申請,要求對進口自中國及越南的應用級風塔產品發起雙反調查,該案于2月10日被裁定對美國相關產業造成實質性損害,對此類產品的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仍將繼續。1月底,美國部分人士要求奧巴馬總統在進口中國汽車零部件方面對中國施壓,并制定政策進行限制。1月30日,世界貿易組織上訴機構就美國、歐盟、墨西哥訴中國原材料出口限制措施世貿組織爭端案發布了不利于中國的裁決報告。一時間,對華貿易摩擦硝煙四起。
“目前全球貿易中針對中國越來越多,雖然還處于正常狀態,但能看出有一種加嚴的趨勢。”對外經貿大學WTO研究院院長張漢林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隆國強則判斷,在世界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隨著中國的產業結構升級、產品的技術含量提高,中國產品與美國本土產品有了更大的競爭,摩擦更容易產生。隨著中美貿易摩擦的加劇,歐洲國家也存在跟進的可能性,中歐貿易摩擦的趨勢和中美之間一樣。今后針對中國的貿易摩擦數量會越來越多、范圍會越來越廣,貿易摩擦的焦點由原材料等初級產品向技術含量更高的產品轉移。
糾紛增多源于歐美自保
在專家看來,涉華貿易糾紛增多與歐美當下糟糕的經濟環境相關。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日前表示,美國經濟復蘇還面臨嚴峻挑戰,長期失業問題依然明顯,長期失業人口占總失業人數的比重超過四成;近期全球經濟出現減速跡象,或是因為對美國國內經濟復蘇前景和歐債危機的擔憂,美國企業的投資步伐開始放緩。美國勞工部3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美國非農業部門失業率較前月下降0.2個百分點,降至8.3%,為2009年2月份以來的最低值。但是,失業時間超過27周的長期失業者人數較前月變化不大,為550萬人,占總失業人數的42.9%。此時,針對中國企業頻頻展開調查,有釋放社會經濟矛盾之嫌。
隆國強認為,為在金融危機之后盡快復蘇經濟,奧巴馬政府推出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等措施,是為自己的制造業尋找市場、保護本國產業。“美國經濟自金融危機以來一直不景氣,就業形勢嚴峻。今年是大選年,在這一特殊時期,美國往往打 中國牌 ,借以招攬民心。美國大選年前后往往是中美貿易摩擦的高峰期。對此,國內企業應該要有所預防。”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輝耀(微博)說。
“全球經濟環境整體較差,大家日子都不好過,而中國經濟快速增長,自然成為第一位被打擊對象。”張漢林說。此外,張漢林還認為目前在WTO機制下,雙反調查中也存有不合理之處,WTO主張貿易救濟固然有道理,但也要適度和合理,不能過度救濟,否則在公平合理上有失偏頗。
不過,專家也表示,由于中國與世界各國貿易往來的深度和廣度在不斷增加,貿易摩擦不可避免,中美貿易如此,中國與其他經濟體的貿易亦如此。“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企業也要反思自身發展模式,一味靠低成本換來的所謂出口繁榮,不但不具有持續性,還會給國外企業以訴訟口實。”張漢林說。
中國企業應提高競爭優勢
貿易摩擦雖不可避免,甚至在不斷增加,但企業也不必過分憂慮。事實上,在處理貿易摩擦方面,國內企業近年來已積累了不少經驗。
隆國強認為,貿易摩擦發生的領域雖然在增加,但占中美貿易的比重依然不大,不能因為摩擦的存在,就持續把目光放在貿易摩擦上。對企業來說,應該研究和關注國外政策動向,了解行業情況,了解進口國同行的狀況,早作準備,盡量避免遭受雙反調查。國內企業間也要加強交流協作,避免內部惡意競爭,讓國外企業漁翁得利。而一旦被起訴,則應積極應對。這需要企業熟悉運用WTO的游戲規則。
對此,王輝耀(微博)說,國內企業缺乏熟悉WTO規則的人才,而這些人才很多在海外工作,應該盡量招攬吸引;同時也可利用國際知名中介、海外商會等民間機構與國外企業溝通交流。王輝耀建議,企業在走出去之時,應把“中國制造”概念提升為“世界制造”。事實上,很多“中國制造”產品在中國只完成了一部分,還有一部分是其他國家完成,“中國制造”正在幫助很多國家創造就業機會和發展經濟。
也有專家認為,如果抓住機會,貿易摩擦增多也可成為倒逼中國企業轉型的重要力量,擺脫依靠低成本競爭優勢闖世界的老路,開啟中國對外貿易的新時代。
張漢林說,企業不要單純依靠優惠政策發展,應注意結合自己的發展模式,調整發展思路,做出創新和有意義的對外投資。此外,張漢林還建議,企業在眼光向外之時不妨轉而向內,盡管企業可能不愿意這樣做,但也是一種應對辦法。“舉例來說,中國是紡織品生產大國,出口服裝價格便宜,國內服裝價格卻很高。這很不正常,違反了生產與發展的本意。與其一味出口創匯,屢遭雙反調查,不如轉向國內市場。”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