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29 01:35:40
直至會議結束,各方并沒有形成一致意見,北京市金融工作局相關領導承諾將會在本周四拿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張明 張華曦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張明 張華曦 發自北京
2月28日,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北京市銀監局、中擔擔保及多家企業就“中擔事件”于北京民族宮飯店首次齊聚協商解決方案。從現場的氣氛來看,激烈的爭論充滿了強烈 “火藥味”,會議多次被迫中斷。直至會議結束,各方并沒有形成一致意見,北京市金融工作局相關領導承諾將會在本周四拿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中擔“有心無力”
隨著“中擔事件”的發酵,中擔擔保于2月27日正式成立了公司領導應急小組負責此次的危機。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該小組組長為林鵬,常務副組長分別由鄧力、彭丹陽、張磊三人擔任,組員一共11人,包括一直未露面的公司總經理劉輝。
28日上午,近30家企業“第三次”齊聚中擔擔保公司討債,強烈要求與中擔擔保應急小組領導對話,討要說法。最后由該小組常務副組長彭丹陽出面接洽。
記者在現場發現,面對眾多的債主,彭丹陽也顯得很無奈。他表示,中擔擔保目前確實沒有能力償還企業的“債務”,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解決銀行催債的問題,只能盡力和多方協商解決。
“中擔一直在做事,目前是從四點入手。首先,中擔希望得到政府的幫助,能夠在政策的協助下渡過難關,也給企業一個交代;其次,中擔在和再擔保機構協商,爭取能為企業減少損失;再次,中擔擔保在尋找戰略合作伙伴,以求跳出目前的困境;最后,公司也在對無形資產和有形資產進行估值,不排除對資產作處理。”彭丹陽表示,中擔不會逃避,會將這件事情負責到底。
然而,彭的說法并不能讓企業滿意。“距事發已經超過一個月了,協商也一直沒有結果。銀行催款緊,甚至好幾家公司已經被銀行起訴了,但是中擔似乎在用拖延時間的方式應付企業。”一家企業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經過長達3個小時的討論,中擔與企業的交涉不歡而散。在中擔擔保得不到解決途徑的企業,也將交涉的對象放在了政府。
四方首次交涉
“中擔事件”在北京鬧得沸沸揚揚,也引起了監管層的關注。原本于27日下午召開的商討會延期到了28日下午,而作為監管層的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及貸款方銀行也介入了此事。
28日下午,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各家銀行、中擔擔保及企業在北京市民族宮飯店對“中擔事件”的解決展開了討論。
“中擔擔保已經無力來償還企業的債務了,企業一方面希望銀行不要立即對企業進行逼債,另一方面希望政府能拿出方案來解決企業的債務問題。”一位姓高的企業代表表示,該企業與上千家的企業都有合作關系,一旦企業因債務倒閉了,那么無疑會波及其他企業。“現在出現問題了,政府和銀行是最能夠救中擔的。”
他認為,不論中擔擔保最終是重組、借錢和還是破產,眼下急需解決的可能還是在企業和銀行的債務上。
高先生還談道,“中擔擔保事件”其實也是由小企業融資難引發的。“其實我是第一次跟中擔做生意,也覺得有風險。但是有風險還跟他做。因為其他有些擔保手段太苛刻而且成本太高,根本不是小企業能承受的。”
北京市金融局副局長栗志綱會上稱,作為融資性擔保業務的監管單位,中擔的融資性擔保業務是合規的。但中擔利用融資性擔保業務的牌照,另外做了一些違規的事情。然而,造成現在結果的不僅僅是中擔擔保一方。
“就這個問題我已經給相關領導匯報過兩次,相關領導要求中擔自救,也要求我們制訂應急預案,如果中擔不能自救成功,我們要出手幫助。”栗志綱表示,會上說的僅僅是原則性的東西,隨后金融工作局還會幫助中擔去廣東追討那些資金,也包括替中擔共同引進戰略投資者,但這都需要一個過程。
據中擔擔保提供的資料顯示,截至2月27日,中擔有資產12.2億元,負債11.66億元,存入銀行的保證金是2.1億元,可用流動資金僅為500萬元,長期投資3.3億元。代墊集團1.34億元,應收代償3207萬元,關聯企業應收賬款6.43億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