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26 01:30:59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萬敏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萬敏 發自北京
進入6月最后一周,商業銀行貸款沖刺大幕又將拉開。6月前兩周,四大行新增貸款僅為250億元。但多位業內人士預計6月新增貸款將超5月,達到萬億。
“其實我們現在貸款的規模還是比較緊張的,即使貸款已經審核批準,手續齊全了,也要到等到規模騰出來才能放,提前一個月報備。如5月的項目經過行里批準,等到6月才能放出來。”一國有大行深圳分行信貸部門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雖然上述業務部門人士未感覺到月底信貸沖刺的跡象,但從5月份的數據來看,沖刺現象確實存在。截至5月20日,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新增信貸投放僅為340億元,而到5月31日,新增信貸約2530億元。
“從歷史數據來看,6月本來就是二季度里信貸增長較多的。”國開證券宏觀分析師杜征征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按照今年貸款投放總量和節奏來看,6月信貸新增量達到1萬億是符合預期的。
6月初,銀監會要求商業銀行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尤其是對“鐵公基”和保障房等領域的信貸支持。“基礎建設貸款是我們‘積極增長’類型的項目,房地產開發貸則還是很難批,屬于‘審慎發展’類。”上述銀行人士表示,總行和分行對行業的偏好有明確的劃分。
杜征征認為,隨著發改委項目審批提速,一些基礎設施類項目放開,尤其是幾個大型鋼鐵廠的建設,銀行貸款階段性投放將提速。
盡管銀行的沖刺行為將使數據更好看,但整個宏觀經濟尚未開始明顯反彈,對銀行來說,企業的實際有效需求仍難以釋放。
“對銀行來說,傳統的房地產開發貸款和地方融資平臺貸款都受到一定限制,大型企業競爭激烈,雖然政策偏向中小企業,但中小企業就算客戶數增長快,總規模還是小。”一位大行地方分行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優質的企業對貸款的需求減少,政策風險大的業務在退出,銀行尋找“好”客戶的壓力更大。
從央行公布的數據看,5月末,人民幣貸款增加7932億元,同比多增2416億元;其中,票據融資新增2320億元;較上月的2407億元微減87億,但占比依然較高。這背后反映的是長期投資增長減弱、企業需求轉向更多短期周轉資金。
因此,雖然預期6月信貸將會繼續增長,但光大銀行資金部宏觀分析師盛宏清認為,更重要的是信貸結構問題,中長期貸款是不是增長。另外貨幣投放的增長能否有效帶動投資增長,雖然有政策指導,但經濟活動仍然要看企業。
中金公司在其6月25日的研報中表示,各銀行普遍面臨有效貸款需求不足,目前尚未看到銀行大規模放貸支持穩增長項目。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