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2-11-27 08:40:21
我國城鎮化率在2011年達51.3%,未來仍有20多個百分點提升空間,這被視為下一階段經濟增長重要推動力。東部沿海地區城鎮化率目前普遍在50%以上,部分省市在80%以上,下一階段城鎮化主角應是中西部地區。時移勢易,中西部地區難以復制東部地區經驗,必須趟出一條新路。
過去30年,東部沿海地區城鎮化主要引擎是外貿,當前國際貿易形勢已發生根本變化,國內產能過剩問題凸顯,外貿引擎基本“熄火”。中西部地區本來就不具備外貿優勢,難以長期依賴農村廉價勞動力,必須尋找新的引擎——以投資促發展,盯住東部市場,拉動本地消費。
首先,中西部地區城鎮化應進一步加大投資力度。一是改善當地基礎設施,包括公路、高鐵、港口和機場等,以方便要素和產品流動,為吸引產業投資創造更好條件。二是在城市規模、數量擴張同時重視城市功能完善,包括城市軌道、垃圾處理、生態建設和管道鋪設等,應兼顧保障房建設,為城市低收入者創造生存空間。
其次,中西部地區城鎮化必然伴隨當地產業新一輪發展,發展方式應避免走東部地區老路,將投資和出口驅動模式轉變為投資和消費驅動模式,目標市場應盯住已有一定財富積累和消費潛力且人口更多的東部地區。為此,過路費、稅收等方面優惠政策應跟上,進一步提升中西部地區產品在東部地區市場競爭力。
中西部地區雖然工業基礎和產業配套不是很完善,但是擁有更為廉價的勞動力,以及能源、礦產資源和土地等,一些中低端產業仍可大發展。由于產品運輸到東部地區存在物流成本,如果政策從需求端發力,幫助中西部產品在東部地區打開市場,將有利于促進中西部地區產業投資。否則,東部地區市場很可能被進口產品所占領,抑制中西部地區發展。
第三,中西部地區城鎮化應注重拉動本地消費。東部地區發展模式決定其城鎮化實際進程滯后于工業化。當前的城鎮化率統計涵蓋大量農民工,這部分群體消費受收入水平抑制,不同于真正的市民。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換個角度看,只有城鎮居民實際收入水平提升,才有助于形成投資和消費良性循環。
第四,隨著農村人口陸續進城,人口紅利拐點逐步臨近,中西部地區難以像東部地區那樣長期利用廉價勞動力,必須把實施人力資本提升戰略作為保障,以延緩人口紅利盡頭的到來。推進中西部地區城鎮化尤其不能操之過急、逼農民進城,簡單推動土地城鎮化、戶籍城鎮化,應重視對農民的教育培訓,提升其在城市中的生存發展能力,在自愿基礎上讓農民有序進城。鑒于城鄉教育水平差距較大,保障農村人口獲取教育資源尤為關鍵。
當前,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后半程,走好這一步對未來中長期發展目標的實現至關重要。只要認清進一步推動城鎮化主要矛盾和所處的復雜局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真正有效地刺激消費,我國就一定能順利步入城鎮化新階段,經濟就一定能站上新臺階。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