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行業聚焦

          每經網首頁 > 行業聚焦 > 正文

          2013市場之變:三大減持洪峰共振 A股迎戰套現“海嘯”

          2012-12-28 00:28:16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李智    

          每經記者 李智

          近年來,高速的新股IPO被視為市場的最大失血點,也被認為是拖累了A股走熊的主因之一。可是從浙江世寶(002703,SZ)10月26日發行之后,IPO便被暫停。擺脫了新股融資壓力的大盤依舊沒有出現明顯起色。于是,一直被忽視的限售股解禁和再融資壓力,在失去新股IPO的掩護后,終于獲得了應有的重視。

          從資金面來講,進入2013年A股市場將面臨明顯的“貧血”危機。首先是新股IPO高速運行的“后遺癥”將全面爆發,以首發限售股解禁為主的逾2萬億的解禁市值即將來襲;同時,上市公司已披露增發預案涉及的融資額超過4700億元,再融資壓力巨大;中國核電等超過800家公司正在排隊等待上市,IPO重啟似乎僅僅是時間和方式的問題。

          2013年,面對堪稱天量的籌碼供應,A股市場準備好了嗎?

          解禁股

          IPO后遺癥全面爆發 2萬億解禁市值洶涌來襲

          今年7月,A股限售股解禁市值逾1600億元,此后便居高不下,而今年6月份這一數字還不足500億元。《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解禁壓力倍增的背后其實是以桂林三金(002275,SZ)為代表的首發原始股解禁“生力軍”的突然加入。需要指出的是,2010年A股市場IPO融資額以逼近5000億元的驚人規模雄居全球第一。而在不少業內人士的眼中,IPO高速運行的“后遺癥”最終會在三年后的2013年全面爆發。

          解禁股東不惜售

          2009年7月10日,桂林三金以“IPO重啟第一股”的身份登陸A股市場。如今三年多的時光已經過去。在這段時間中,近880家公司圓了上市夢,首發融資額累計超過1萬億元。

          按照目前的規定,以控股股東為代表的首發原始股東,所持有的股份在新股上市36個月之后才能解禁。也就是說,從2012年的7月10日開始,本輪IPO重啟后登陸A股的880余家公司的原始股東們,所持有的巨額限售股就將從紙上富貴陸續化為可以套現的真金白銀。

          “即使解禁之后,控股股東也不會大肆減持。”這是很多投資者甚至是業內人士最初的想法。支撐這種想法的理由很多,比如控股股東與上市公司利益一致,大肆減持可能引起股價明顯波動損傷自身利益等等,然而隨著一個個案例的出現,控股股東惜售股份的想法或許是“很傻很天真”。

          就在12月13日,樂通股份(002319,SZ)發布公告稱,控股股東珠海智明因理財及自身發展需要,計劃自未來十二個月內減持所持公司部分股票,預計減持股票比例合計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19%。由于樂通股份上市時間為2009年12月11日,因此控股股東珠海智明原始股在今年12月11日才上市流通,解禁剛剛兩天,控股股東就迫不及待地提出了巨額減持計劃。

          實際上,樂通股份并非個案,宇順電子 (002289,SZ)、新世紀(002280,SZ)、神開股份(002278,SZ)等公司在限售股解禁之后,均遭到了控股股東的減持。相對于控股股東,一些上市公司高管們表現出了更為強烈的套現欲望。輝煌科技 (002296,SZ)、 巨 龍 管 業(002619,SZ)、漢威電子(300007,SZ)、華測檢測(300012,SZ)、北陸藥業 (300016,SZ)、吉峰農機(300022,SZ)等一大批公司高管均在持有股份解禁之后選擇套現,其中巨龍管業高管甚至因為違規減持而遭重罰60余萬元。

          2萬億市值限售股將解禁

          隨著2013年的臨近,一個統計數據越來越引起市場各方的關注,那就是2013年A股限售股解禁市值將達到2萬億元。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發現,這并非是危言聳聽。

          相對于2009年7月IPO重啟后的緩慢熱身,2010年新股發行進入“黃金時段”,這一年有347家公司成功上市,募集資金逼近5000億元。根據安永會計師事務所IPO調研報告稱,2010年全球IPO融資總額約為3000億美元,相當于1.9萬億元人民幣。以此估算,A股市場IPO募資額占據了全球IPO規模的近四分之一,當之無愧成為全球第一。

          更讓人擔憂是,相對于IPO募集的資金,三年后首發原始股的解禁則顯得更為驚人。以桂林三金為例,其2009年IPO募資9.1億元,而公司今年7月解禁的近4.2億股首發原始股對應市值逾50億元。在即將到來的2013年,桂林三金的故事將在近350家公司身上上演。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2013年解禁股份對應市值合計將超過2.1萬億元,相對于2012年的近1.2萬億元出現了明顯的增長。而這種明顯增長的背后,IPO重啟后的高速運轉可謂是“功不可沒”,明年首發原始股解禁市值就超過1.7萬億元。

          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作為上市公司原始股東,其持股成本往往相當低廉,而且持有股份額普遍較大,如果選擇減持的話,對個股將產生明顯影響。客觀地說,由于面臨種種現實,特別是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像樂通股份這樣大規模套現的可能性并不大。但在2013年限售股解禁高峰期,就算一部分限售股東選擇減持,都可能成為市場的一大重壓。數據顯示,在整個2012年股東減持金額也沒有超過750億元。

          7月份解禁近8000億元

          市場走勢來看,限售股解禁所帶來的壓力,往往在解禁之前就已經有所反應。因此,分析解禁股影響并且密切予以關注,對于投資者來說非常必要。

          根據同花順iFinD數據,2013年7月份中是解禁最高峰,解禁市值逼近8000億元,幾乎占到全年解禁市值的4成。之所以出現這一情況,主要還是由于超級大盤股農業銀行(601288,SH)首發原始股的解禁。

          2010年7月上市的農業銀行,截至目前流通盤僅有256億股。但到了明年7月,由匯金公司、財政部和社保基金理事會持有約2586億股首發限售股就將解禁,按照目前農業銀行的股價估算,涉及市值就超過了7000億元。不過,考慮到匯金的增持等因素,農業銀行解禁后面臨的拋壓其實并不算大。而如果剔除農業銀行解禁影響的話,7月份解禁壓力就小很多。

          總的來看,除了7月受到農業銀行影響而突然大增外,其余各月的解禁力度相差并不太大。最低的10月解禁市值在900億元左右,另外11月解禁市值約為990億元,除此之外的10個月中,解禁額都在1000億元以上,其中2月、9月和12月解禁壓力較大,涉及市值分別為1607億元、1511億元和1554億元。

          實際上,在面臨解禁壓力的公司中,創業板公司更加讓人憂慮。今年9月,一批創業板公司原始股東在解禁前密集宣布延長解禁股份的限售期,特銳德(300001,SZ)、神州泰岳(300002,SZ)、南風股份(300004,SZ)等20余家創業板公司,就表示2012年內不減持公司股份。而隨著時間推移,延長期限的承諾也將到期。

          更需要警惕的是,在不少創業板公司大股東紛紛延長限售期之時,一大批高管卻在果斷減持。深交所公布的數據顯示,近期探路者(300005,SZ)、北陸藥業、紅日藥業(300026,SZ)等公司均遭遇公司高管減持,甚至還出現多位高管同時減持的情況。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有超過150家創業板公司業績出現了下滑,約占創業板公司總數的44%,其中向日葵等10余家公司更是出現了虧損。然而,即使經歷大跌之后的創業板公司估值仍然很高,目前平均市盈率為29.06倍,遠高于 深 市 主 板 的17.11倍和中小板的23.50倍。

          再融資

          再融資來勢洶洶 A股“壓力山大”

          在銀根緊縮的當前,現金成為了決定企業生死的血液。A股市場上的兩千余家公司不僅通過IPO獲得數額不等的募集資金,更擁有了通過增發等方式進行再融資的 “特權”。面對這樣的權力,囊中羞澀的各家公司并未客氣。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有近270家上市公司公布增發融資計劃并在緊鑼密鼓的推進中,募集金額超過4700億元。

          證監會審核加速

          自從10月10日深圳崇達電路和深圳燃氣集團兩家公司上會之后,證監會再也沒有審議過新股IPO申請,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證監會對于上市公司資產重組的審核卻進行的熱火朝天.

          根據證監會網站披露信息,在12月上半月,證監會并購重組審核委員會已經審核了9家公司申請。其中在12月7日,證監會召開了兩次會議,審核5家公司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申請,其中*ST關鋁、ST泰復 (000409,SZ)、 同 方 國 芯(002049,SZ)等三公司獲無條件通過。在12月13日和14日,證監會連續兩天召開會議,審核普洛股份(000739,SZ)、科學城(000975,SZ)以及盛屯礦業(600711,SH)和置信電氣(600517,SH)的發行股票購買資產方案。而根據證監會披露的《上市公司并購重組行政許可申請基本信息及審核進度表》,截至12月14日,已經有36家公司排隊等待證監會的審核,其中ST板塊公司有11家。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如果算上資產重組以及定向增發再融資計劃,12月上半月已經有20多家公司獲得證監會的“放行”,已經達到了11月全月的水平。

          一般來說,相關上市公司在獲得證監會披露的六個月內,就必須要實施再融資計劃,否則批文就會過期失效。不過在目前市場環境下即使獲得了批文,也不一定能順利實施。此前有大批公司就因為股價跌破了增發價格,導致再融資計劃在獲得核準后久久未能實施,甚至有部分公司因為超過六個月有效期而不得不最終放棄。

          再融資需求4700億元

          在新股IPO停滯之后,上市公司的再融資行為受到市場各方的空前關注。而在整個經濟形勢不景氣以及銀根緊縮的壓力下,再融資就成為不少上市公司寄予厚望的“法寶”,這也直接導致了A股市場面臨再融資壓力增大。

          而從市場表現來看,資金對于上市公司弱市融資的行為表現出了罕見的厭惡情緒,不少公司在提出再融資計劃后股價立刻大跌,其中最為典型的莫過于中國國旅(601888,SH)。11月14日中國國旅宣布擬以26.93元/股的底價向不超過10名的特定投資者發行不超過9850萬股公司股票,此次定向增發募集26.5億元資金計劃用于三亞海棠灣國際購物中心項目。一直以來,中國國旅海棠灣項目受到各方關注,各家券商機構更是連續高調唱多,然而當日公司股價卻狠狠地摔在了跌停板之上,隨后更是連續下跌。

          遺憾的是,市場的冷眼并未降低上市公司再融資的熱情。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已經有近300家公司披露了增發方案,有的公司計劃定向增發購買資產,有的公司則選擇直接融資,還有的選擇購買資產同時募集現金的配套融資方式。截至12月16日,尚有約270家公司的方案在推動當中,涉及融資金額超過了4700億元。

          需要指出的是,其中已經有近50家公司的增發方案獲得了證監會的首肯,只需要在規定的時間之內進行即可。而這類箭在弦上的融資計劃,涉及的融資額就已經接近800億元。

          再融資壓力不輸IPO

          “我個人覺得,相對于新股IPO融資,上市公司再融資對資金面帶來的壓力更大。”一位業內人士表示,一方面再融資募集資金額度往往大于同期新股IPO的融資額,另外,在上市公司首發原始股解禁之后,考慮到減持面臨的重重限制,股東選擇減持也可能選擇不減持,但是上市公司再融資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幾乎都會實施。

          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累計有138家公司通過增發股份實施了再融資方案,認購方包括以現金和資產進行認購,共計耗資逾3100億元,其中單純現金認購金額約為1800億元。而在今年上市的近150家公司,累計融資額為1018億元。同樣,2011年新股融資額也明顯低于上市公司的再融資規模。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上市公司進行再融資的最主要方式還是增發股份。而認購方所獲得股份將面臨長短不一的限售期,比較普遍的為12個月,也就是說,由于增發而形成的限售股,未來又將形成解禁壓力。

          新股

          新股“堰塞湖”高懸IPO重啟成市場心病

          “會里面并沒有明確表示什么,但是現在新股IPO審核這塊確實停了下來。”對于近期新股IPO的突然停止,一位大型券商投行部門的高層認為,IPO的重新啟動僅僅是時間以及方式的問題。在目前的市場背景下,即使勉強發行,也很可能無法獲得好的結果。

          IPO突現“空窗期”

          在2009年IPO重啟以來,新股發行經歷了2009年下半年的緩慢加速,以及2010年的全面開閘直至2011年的逐漸減速,最后到2012年的回歸低位。新股發行節奏的變化一直牽動著投資者的神經,特別是在市場極度低迷的2012年,IPO融資已經成為了投資者最為厭惡的話題,“暫停IPO”的呼聲此起彼伏,因此當IPO“空窗期”出現之后,立刻引發了各方的關注。

          從7月16日以來的5個月時間中,證監會網站再也沒有披露新的擬上市公司申報稿。從10月10日審核深圳崇達電路和深圳燃氣集團的首發申請之后,發審委就再沒有審核任何公司的上市申請,而在11月2日浙江世寶上市并遭遇爆炒之后,一個半月的時間中沒有任何一家公司登陸A股。

          而對于IPO出現罕見“空窗期”的原因,市場各方眾說紛紜,但證監會方面卻一直保持沉默。早在預披露稿披露出現斷檔以后,不少投行人士就表示,證監會要求擬上市公司補充披露中報業績數據,而做財務報告、審計都需要時間,中報數據補充之后還要和發審委進行溝通,所以暫時沒有新的披露稿面世。不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背后的原因恐怕沒那么簡單。

          “主要還是市場環境太差”。一位大型券商的投行高層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雖然新股發行的節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但是回顧歷次新股暫停發行,無不是因為二級市場出現連續大跌后極度低迷,難以承受融資壓力。

          2012年9月,證監會投資者保護局對于新股發行節奏明顯放緩的問題就公開表示,在價格形成機制以及市場供求調節下,發行人自主衡量發行成本和發行時機后,有的暫緩發行或減少發行規模。

          有意思的是,在最后一批發行上市的新股中,曾經來勢洶洶的洛陽鉬業(603993,SH)和登上今年上市末班車的浙江世寶,均是大幅瘦身發行,其中作為大盤股的洛陽鉬業僅僅融得6億元,較36億的項目需求相去甚遠,而浙江世寶更僅僅融得3870萬元,被業內戲稱為“虧本發行”。需要指出的是,雖然上述兩家瘦身發行的公司都因為發行價格參考H股而低于預期,但是兩家公司發行量也較此前出現了大幅縮水。

          戲劇性的是,在監管層多次提示炒新風險并設下重重 “防線”的背景下,瘦身上市的洛陽鉬業和浙江世寶恰恰因為瘦身上市而遭遇市場風潮。而正是在后者首日漲幅超過六倍引發各方熱議之后,新股發行戛然而止。

          IPO融資仍是“心病”

          無論如何,目前新股IPO已經陷入停滯,從發行周期的推算,即使有公司宣布招股,年內也不會有新股上市。但是,巨無霸中國核電現身排隊名單,立刻讓各方稍微松懈的神經再次繃緊。

          中國核電在核電界是名副其實的“巨無霸”。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中國核電募集資金尚未完全確定,但是總投資超過1700億元的募投項目隱隱暗示中國核電的胃口并不會小。

          令人擔憂的不只是中國核電,擬上市公司的隊伍依舊在不斷的擴張之中。截至12月6日,IPO在審待發企業合計為830家。具體而言,上證所擬在主板上市企業有168家,深交所擬在中小板上市企業有342家。目前首發申請已經獲得證監會核準尚未發行的公司已超過90家,其中包括中國郵政速遞、陜煤股份等大盤股。一旦新股發行重啟,消化這些庫存對于市場來說依舊是不小的壓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股IPO暫停以后,監管層不斷提出進一步深化新股發行改革。如在11月30日舉行的保薦代表人培訓班上,監管人士就透露了下一步新股發行體制改革六條思路,其中就包括進一步提高信息披露水平,逐步淡化對盈利能力判斷,加大對各類失信和違法違規行為懲治力度。

          而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在12月6日至8日率調研組赴江蘇、上海調研時,業內建言,新股發行環節,探索配套發行認沽權證,鼓勵擬上市公司發行可轉債等方式。華寶興業證券分析師表示,預計新股發行改革或有大動作,針對IPO“堰塞湖”問題,監管層三種處理思路已逐步明晰,將通過向新三板、債市分流;開展對800多家排隊企業的專項檢查;嚴格執法,嚴懲業績包裝等舉措來化解IPO的壓力。

          因此從目前透露出的信息看,新股發行重啟僅僅是時間和方式的問題,這無疑成為了埋在投資者心頭的一塊“心病”。而無論采取何種方式,都可能對A股市場上的資金起到分流作用。畢竟目前市場上存在著大量熱衷于打新和炒新的資金。而IPO重啟之時,其中蘊含的威力才會完全顯現。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三大因素以外,轉融通也將影響2013年A股籌碼供應。盡管此前證金公司明確表示,轉融券試點年內不會推出。一位參與試點的券商融資融券業務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從測試的情況來看,轉融券已經基本準備就緒。但他認為,考慮到穩定市場的因素,轉融券肯定要延遲一段時間才能推出。如果轉融券推出的話,融券標的物將顯著增加,融券的規模將大幅提升,融券的成本將明顯下降,A股市場將進入真正意義的“做空時代”,從而對市場造成很大的壓力。因此,轉融券作為監管層手中調整市場熱度的工具,影響不容忽視。

          “訂悅2013”—— 《每日經濟新聞》大征訂活動,訂報有禮。http://m.jxzk19.com/corp/2013dingyue/index.html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記者李智 近年來,高速的新股IPO被視為市場的最大失血點,也被認為是拖累了A股走熊的主因之一。可是從浙江世寶(002703,SZ)10月26日發行之后,IPO便被暫停。擺脫了新股融資壓力的大盤依舊沒有出現明顯起色。于是,一直被忽視的限售股解禁和再融資壓力,在失去新股IPO的掩護后,終于獲得了應有的重視。 從資金面來講,進入2013年A股市場將面臨明顯的“貧血”危機。首先是新股IPO高速運行的“后遺癥”將全面爆發,以首發限售股解禁為主的逾2萬億的解禁市值即將來襲;同時,上市公司已披露增發預案涉及的融資額超過4700億元,再融資壓力巨大;中國核電等超過800家公司正在排隊等待上市,IPO重啟似乎僅僅是時間和方式的問題。 2013年,面對堪稱天量的籌碼供應,A股市場準備好了嗎? 解禁股 IPO后遺癥全面爆發2萬億解禁市值洶涌來襲 今年7月,A股限售股解禁市值逾1600億元,此后便居高不下,而今年6月份這一數字還不足500億元。《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解禁壓力倍增的背后其實是以桂林三金(002275,SZ)為代表的首發原始股解禁“生力軍”的突然加入。需要指出的是,2010年A股市場IPO融資額以逼近5000億元的驚人規模雄居全球第一。而在不少業內人士的眼中,IPO高速運行的“后遺癥”最終會在三年后的2013年全面爆發。 解禁股東不惜售 2009年7月10日,桂林三金以“IPO重啟第一股”的身份登陸A股市場。如今三年多的時光已經過去。在這段時間中,近880家公司圓了上市夢,首發融資額累計超過1萬億元。 按照目前的規定,以控股股東為代表的首發原始股東,所持有的股份在新股上市36個月之后才能解禁。也就是說,從2012年的7月10日開始,本輪IPO重啟后登陸A股的880余家公司的原始股東們,所持有的巨額限售股就將從紙上富貴陸續化為可以套現的真金白銀。 “即使解禁之后,控股股東也不會大肆減持。”這是很多投資者甚至是業內人士最初的想法。支撐這種想法的理由很多,比如控股股東與上市公司利益一致,大肆減持可能引起股價明顯波動損傷自身利益等等,然而隨著一個個案例的出現,控股股東惜售股份的想法或許是“很傻很天真”。 就在12月13日,樂通股份(002319,SZ)發布公告稱,控股股東珠海智明因理財及自身發展需要,計劃自未來十二個月內減持所持公司部分股票,預計減持股票比例合計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19%。由于樂通股份上市時間為2009年12月11日,因此控股股東珠海智明原始股在今年12月11日才上市流通,解禁剛剛兩天,控股股東就迫不及待地提出了巨額減持計劃。 實際上,樂通股份并非個案,宇順電子(002289,SZ)、新世紀(002280,SZ)、神開股份(002278,SZ)等公司在限售股解禁之后,均遭到了控股股東的減持。相對于控股股東,一些上市公司高管們表現出了更為強烈的套現欲望。輝煌科技(002296,SZ)、巨龍管業(002619,SZ)、漢威電子(300007,SZ)、華測檢測(300012,SZ)、北陸藥業(300016,SZ)、吉峰農機(300022,SZ)等一大批公司高管均在持有股份解禁之后選擇套現,其中巨龍管業高管甚至因為違規減持而遭重罰60余萬元。 2萬億市值限售股將解禁 隨著2013年的臨近,一個統計數據越來越引起市場各方的關注,那就是2013年A股限售股解禁市值將達到2萬億元。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發現,這并非是危言聳聽。 相對于2009年7月IPO重啟后的緩慢熱身,2010年新股發行進入“黃金時段”,這一年有347家公司成功上市,募集資金逼近5000億元。根據安永會計師事務所IPO調研報告稱,2010年全球IPO融資總額約為3000億美元,相當于1.9萬億元人民幣。以此估算,A股市場IPO募資額占據了全球IPO規模的近四分之一,當之無愧成為全球第一。 更讓人擔憂是,相對于IPO募集的資金,三年后首發原始股的解禁則顯得更為驚人。以桂林三金為例,其2009年IPO募資9.1億元,而公司今年7月解禁的近4.2億股首發原始股對應市值逾50億元。在即將到來的2013年,桂林三金的故事將在近350家公司身上上演。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2013年解禁股份對應市值合計將超過2.1萬億元,相對于2012年的近1.2萬億元出現了明顯的增長。而這種明顯增長的背后,IPO重啟后的高速運轉可謂是“功不可沒”,明年首發原始股解禁市值就超過1.7萬億元。 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作為上市公司原始股東,其持股成本往往相當低廉,而且持有股份額普遍較大,如果選擇減持的話,對個股將產生明顯影響。客觀地說,由于面臨種種現實,特別是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像樂通股份這樣大規模套現的可能性并不大。但在2013年限售股解禁高峰期,就算一部分限售股東選擇減持,都可能成為市場的一大重壓。數據顯示,在整個2012年股東減持金額也沒有超過750億元。 7月份解禁近8000億元 市場走勢來看,限售股解禁所帶來的壓力,往往在解禁之前就已經有所反應。因此,分析解禁股影響并且密切予以關注,對于投資者來說非常必要。 根據同花順iFinD數據,2013年7月份中是解禁最高峰,解禁市值逼近8000億元,幾乎占到全年解禁市值的4成。之所以出現這一情況,主要還是由于超級大盤股農業銀行(601288,SH)首發原始股的解禁。 2010年7月上市的農業銀行,截至目前流通盤僅有256億股。但到了明年7月,由匯金公司、財政部和社保基金理事會持有約2586億股首發限售股就將解禁,按照目前農業銀行的股價估算,涉及市值就超過了7000億元。不過,考慮到匯金的增持等因素,農業銀行解禁后面臨的拋壓其實并不算大。而如果剔除農業銀行解禁影響的話,7月份解禁壓力就小很多。 總的來看,除了7月受到農業銀行影響而突然大增外,其余各月的解禁力度相差并不太大。最低的10月解禁市值在900億元左右,另外11月解禁市值約為990億元,除此之外的10個月中,解禁額都在1000億元以上,其中2月、9月和12月解禁壓力較大,涉及市值分別為1607億元、1511億元和1554億元。 實際上,在面臨解禁壓力的公司中,創業板公司更加讓人憂慮。今年9月,一批創業板公司原始股東在解禁前密集宣布延長解禁股份的限售期,特銳德(300001,SZ)、神州泰岳(300002,SZ)、南風股份(300004,SZ)等20余家創業板公司,就表示2012年內不減持公司股份。而隨著時間推移,延長期限的承諾也將到期。 更需要警惕的是,在不少創業板公司大股東紛紛延長限售期之時,一大批高管卻在果斷減持。深交所公布的數據顯示,近期探路者(300005,SZ)、北陸藥業、紅日藥業(300026,SZ)等公司均遭遇公司高管減持,甚至還出現多位高管同時減持的情況。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有超過150家創業板公司業績出現了下滑,約占創業板公司總數的44%,其中向日葵等10余家公司更是出現了虧損。然而,即使經歷大跌之后的創業板公司估值仍然很高,目前平均市盈率為29.06倍,遠高于深市主板的17.11倍和中小板的23.50倍。 再融資 再融資來勢洶洶A股“壓力山大” 在銀根緊縮的當前,現金成為了決定企業生死的血液。A股市場上的兩千余家公司不僅通過IPO獲得數額不等的募集資金,更擁有了通過增發等方式進行再融資的“特權”。面對這樣的權力,囊中羞澀的各家公司并未客氣。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有近270家上市公司公布增發融資計劃并在緊鑼密鼓的推進中,募集金額超過4700億元。 證監會審核加速 自從10月10日深圳崇達電路和深圳燃氣集團兩家公司上會之后,證監會再也沒有審議過新股IPO申請,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證監會對于上市公司資產重組的審核卻進行的熱火朝天. 根據證監會網站披露信息,在12月上半月,證監會并購重組審核委員會已經審核了9家公司申請。其中在12月7日,證監會召開了兩次會議,審核5家公司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申請,其中*ST關鋁、ST泰復(000409,SZ)、同方國芯(002049,SZ)等三公司獲無條件通過。在12月13日和14日,證監會連續兩天召開會議,審核普洛股份(000739,SZ)、科學城(000975,SZ)以及盛屯礦業(600711,SH)和置信電氣(600517,SH)的發行股票購買資產方案。而根據證監會披露的《上市公司并購重組行政許可申請基本信息及審核進度表》,截至12月14日,已經有36家公司排隊等待證監會的審核,其中ST板塊公司有11家。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如果算上資產重組以及定向增發再融資計劃,12月上半月已經有20多家公司獲得證監會的“放行”,已經達到了11月全月的水平。 一般來說,相關上市公司在獲得證監會披露的六個月內,就必須要實施再融資計劃,否則批文就會過期失效。不過在目前市場環境下即使獲得了批文,也不一定能順利實施。此前有大批公司就因為股價跌破了增發價格,導致再融資計劃在獲得核準后久久未能實施,甚至有部分公司因為超過六個月有效期而不得不最終放棄。 再融資需求4700億元 在新股IPO停滯之后,上市公司的再融資行為受到市場各方的空前關注。而在整個經濟形勢不景氣以及銀根緊縮的壓力下,再融資就成為不少上市公司寄予厚望的“法寶”,這也直接導致了A股市場面臨再融資壓力增大。 而從市場表現來看,資金對于上市公司弱市融資的行為表現出了罕見的厭惡情緒,不少公司在提出再融資計劃后股價立刻大跌,其中最為典型的莫過于中國國旅(601888,SH)。11月14日中國國旅宣布擬以26.93元/股的底價向不超過10名的特定投資者發行不超過9850萬股公司股票,此次定向增發募集26.5億元資金計劃用于三亞海棠灣國際購物中心項目。一直以來,中國國旅海棠灣項目受到各方關注,各家券商機構更是連續高調唱多,然而當日公司股價卻狠狠地摔在了跌停板之上,隨后更是連續下跌。 遺憾的是,市場的冷眼并未降低上市公司再融資的熱情。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已經有近300家公司披露了增發方案,有的公司計劃定向增發購買資產,有的公司則選擇直接融資,還有的選擇購買資產同時募集現金的配套融資方式。截至12月16日,尚有約270家公司的方案在推動當中,涉及融資金額超過了4700億元。 需要指出的是,其中已經有近50家公司的增發方案獲得了證監會的首肯,只需要在規定的時間之內進行即可。而這類箭在弦上的融資計劃,涉及的融資額就已經接近800億元。 再融資壓力不輸IPO “我個人覺得,相對于新股IPO融資,上市公司再融資對資金面帶來的壓力更大。”一位業內人士表示,一方面再融資募集資金額度往往大于同期新股IPO的融資額,另外,在上市公司首發原始股解禁之后,考慮到減持面臨的重重限制,股東選擇減持也可能選擇不減持,但是上市公司再融資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幾乎都會實施。 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累計有138家公司通過增發股份實施了再融資方案,認購方包括以現金和資產進行認購,共計耗資逾3100億元,其中單純現金認購金額約為1800億元。而在今年上市的近150家公司,累計融資額為1018億元。同樣,2011年新股融資額也明顯低于上市公司的再融資規模。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上市公司進行再融資的最主要方式還是增發股份。而認購方所獲得股份將面臨長短不一的限售期,比較普遍的為12個月,也就是說,由于增發而形成的限售股,未來又將形成解禁壓力。 新股 新股“堰塞湖”高懸IPO重啟成市場心病 “會里面并沒有明確表示什么,但是現在新股IPO審核這塊確實停了下來。”對于近期新股IPO的突然停止,一位大型券商投行部門的高層認為,IPO的重新啟動僅僅是時間以及方式的問題。在目前的市場背景下,即使勉強發行,也很可能無法獲得好的結果。 IPO突現“空窗期” 在2009年IPO重啟以來,新股發行經歷了2009年下半年的緩慢加速,以及2010年的全面開閘直至2011年的逐漸減速,最后到2012年的回歸低位。新股發行節奏的變化一直牽動著投資者的神經,特別是在市場極度低迷的2012年,IPO融資已經成為了投資者最為厭惡的話題,“暫停IPO”的呼聲此起彼伏,因此當IPO“空窗期”出現之后,立刻引發了各方的關注。 從7月16日以來的5個月時間中,證監會網站再也沒有披露新的擬上市公司申報稿。從10月10日審核深圳崇達電路和深圳燃氣集團的首發申請之后,發審委就再沒有審核任何公司的上市申請,而在11月2日浙江世寶上市并遭遇爆炒之后,一個半月的時間中沒有任何一家公司登陸A股。 而對于IPO出現罕見“空窗期”的原因,市場各方眾說紛紜,但證監會方面卻一直保持沉默。早在預披露稿披露出現斷檔以后,不少投行人士就表示,證監會要求擬上市公司補充披露中報業績數據,而做財務報告、審計都需要時間,中報數據補充之后還要和發審委進行溝通,所以暫時沒有新的披露稿面世。不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背后的原因恐怕沒那么簡單。 “主要還是市場環境太差”。一位大型券商的投行高層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雖然新股發行的節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但是回顧歷次新股暫停發行,無不是因為二級市場出現連續大跌后極度低迷,難以承受融資壓力。 2012年9月,證監會投資者保護局對于新股發行節奏明顯放緩的問題就公開表示,在價格形成機制以及市場供求調節下,發行人自主衡量發行成本和發行時機后,有的暫緩發行或減少發行規模。 有意思的是,在最后一批發行上市的新股中,曾經來勢洶洶的洛陽鉬業(603993,SH)和登上今年上市末班車的浙江世寶,均是大幅瘦身發行,其中作為大盤股的洛陽鉬業僅僅融得6億元,較36億的項目需求相去甚遠,而浙江世寶更僅僅融得3870萬元,被業內戲稱為“虧本發行”。需要指出的是,雖然上述兩家瘦身發行的公司都因為發行價格參考H股而低于預期,但是兩家公司發行量也較此前出現了大幅縮水。 戲劇性的是,在監管層多次提示炒新風險并設下重重“防線”的背景下,瘦身上市的洛陽鉬業和浙江世寶恰恰因為瘦身上市而遭遇市場風潮。而正是在后者首日漲幅超過六倍引發各方熱議之后,新股發行戛然而止。 IPO融資仍是“心病” 無論如何,目前新股IPO已經陷入停滯,從發行周期的推算,即使有公司宣布招股,年內也不會有新股上市。但是,巨無霸中國核電現身排隊名單,立刻讓各方稍微松懈的神經再次繃緊。 中國核電在核電界是名副其實的“巨無霸”。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中國核電募集資金尚未完全確定,但是總投資超過1700億元的募投項目隱隱暗示中國核電的胃口并不會小。 令人擔憂的不只是中國核電,擬上市公司的隊伍依舊在不斷的擴張之中。截至12月6日,IPO在審待發企業合計為830家。具體而言,上證所擬在主板上市企業有168家,深交所擬在中小板上市企業有342家。目前首發申請已經獲得證監會核準尚未發行的公司已超過90家,其中包括中國郵政速遞、陜煤股份等大盤股。一旦新股發行重啟,消化這些庫存對于市場來說依舊是不小的壓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股IPO暫停以后,監管層不斷提出進一步深化新股發行改革。如在11月30日舉行的保薦代表人培訓班上,監管人士就透露了下一步新股發行體制改革六條思路,其中就包括進一步提高信息披露水平,逐步淡化對盈利能力判斷,加大對各類失信和違法違規行為懲治力度。 而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在12月6日至8日率調研組赴江蘇、上海調研時,業內建言,新股發行環節,探索配套發行認沽權證,鼓勵擬上市公司發行可轉債等方式。華寶興業證券分析師表示,預計新股發行改革或有大動作,針對IPO“堰塞湖”問題,監管層三種處理思路已逐步明晰,將通過向新三板、債市分流;開展對800多家排隊企業的專項檢查;嚴格執法,嚴懲業績包裝等舉措來化解IPO的壓力。 因此從目前透露出的信息看,新股發行重啟僅僅是時間和方式的問題,這無疑成為了埋在投資者心頭的一塊“心病”。而無論采取何種方式,都可能對A股市場上的資金起到分流作用。畢竟目前市場上存在著大量熱衷于打新和炒新的資金。而IPO重啟之時,其中蘊含的威力才會完全顯現。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三大因素以外,轉融通也將影響2013年A股籌碼供應。盡管此前證金公司明確表示,轉融券試點年內不會推出。一位參與試點的券商融資融券業務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從測試的情況來看,轉融券已經基本準備就緒。但他認為,考慮到穩定市場的因素,轉融券肯定要延遲一段時間才能推出。如果轉融券推出的話,融券標的物將顯著增加,融券的規模將大幅提升,融券的成本將明顯下降,A股市場將進入真正意義的“做空時代”,從而對市場造成很大的壓力。因此,轉融券作為監管層手中調整市場熱度的工具,影響不容忽視。 “訂悅2013”——《每日經濟新聞》大征訂活動,訂報有禮。http://m.jxzk19.com/corp/2013dingyue/index.html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日本羞羞的视频在线播放 | 在线中文字幕地址 |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级在线 | 欧美v日韩v国产 | 亚洲精品自有码中文字 | 亚洲日本va午夜中文字幕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