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3-05-14 09:00:07
上周ETF基金沒有延續此前的凈申購局面而呈整體凈贖回,不過上證50ETF逆市受到青睞;與此同時,近期大宗交易情況顯示QFII資金在逢低建倉藍籌股。對此,分析人士指出,機構資金做多意愿有有所降低,且在經歷大幅上漲后成長股的回調風險正在積累,而低估值的藍籌股可能會迎來“價值回歸”。
數據顯示,在經歷此前兩周短暫凈申購后,上周(5月6日至5月10日),兩市ETF基金整體再現凈贖回達8.05億份。其中,34只凈贖回,7只凈申購,另外15只規模未發生變動。具體來看,南方開元滬深300ETF凈贖回規模最大,達到3.64億份。易方達深證100ETF次之,凈贖回1.86億份。此外,易方達滬深300ETF和華安上證180ETF的凈贖回規模居前,分別達到1.18、1.17億份。
然而,在上周ETF大面積凈贖回的同時,仍有小部分實現了凈申購,其中上證50ETF凈申購規模最大,達到1.19億份。
“上周ETF結束了前兩周的整體凈申購態勢,且出現凈贖回的ETF數量占比較大,可見小幅反彈后機構資金做多的動能有所減弱。”某分析師向記者表示。
需要注意的是,在資金青睞代表大盤藍籌的上證50ETF的同時,大宗交易也同樣透露出了類似信息:近期QFII資金在大宗交易平臺上大舉買入藍籌股。
根據深滬交易所數據統計,5月3日至9日大宗交易量激增,總成交達到317 筆,總成交額為90.58 億元,較此前一周大幅增加。
據華泰證券數據,上周大宗交易平臺上休息多日的QFII再度出手,傳統的QFII 席位中金淮海路、高華金融大街等席位大舉買入藍籌股。如中金席位發生53 筆交易,其中44 筆是平價買入多只上證50 指數標的股,對手方為東方證券資管;此外,高華則買入8 筆大盤金融地產等股票,對手方為機構專用席位。與此同時,上周國內基金機構席位在買方出現8 次,涉及中小板、創業板等。
“從買賣方動作可以看出,境內機構在拋售藍籌股,而外資則在積極建倉。”華泰證券分析師指出,今年以來,在經濟復蘇不佳等利空影響下,機構投資者對于周期股興致索然,競相在成長股中淘金,創業板指數已經逼近1000 點大關。但同時,大小非借機派發、QFII 低吸藍籌股卻都在進行之中。
事實上,在成長股高歌猛進一段時間后,目前對其后續能否持續也開始質疑。景順長城優選基金經理指出,一季度成長股快速漲升后,其2012年年底以來的估值優勢逐步消失,雖然就全年的角度來看成長股或仍有表現機會,但配合1月開始的房地產、銀行證券保險、汽車等周期輪替修正,二季度內出現短期的成長股與周期股風格輪換的可能性明顯上升,屆時成長股或將承壓。
而低估值藍籌或再度成為“避風港”。博時基金相關人士指出,隨著A股市場隨著股票基金倉位下限提升、新批QFII入場等利好,未來進一步走低的概率不大。下一階段可以關注低估值藍籌股,雖然今年以來價值類股票的表現不太好,但通過歷史回溯,未來或有望迎接股市的價值回歸,優先布局銀行、公用事業和地產。(上海證券報)
周期股弱者恒弱 “翻身”需等兩契機
重成長輕周期的結構性偏好在春節后逐步形成,二季度以來,年報與一季報的披露以及經濟數據驗證復蘇的乏力,將這一偏好推向高潮。4月以來,創業板指數跑贏上證指數近15個百分點,充分反映出投資者追逐成長股的熱情高漲。相比之下,傳統周期股乏人問津,投資者期待的風格轉換也遲遲不能到來。分析人士認為,周期股若想咸魚翻身,需等待兩個契機:一是經濟數據向好,復蘇力度增強;二是成長股估值回歸,資金偏好暫時轉向。
周期股弱者恒弱
二季度以來,成長股強者恒強,周期股卻落得個冷冷清清。按流通市值加權計算,化工、采掘、有色金屬、交通運輸、黑色金屬等典型的周期行業二季度出現下跌,均跑輸上證指數。信息服務、信息設備、電子等新興行業板塊則錄得大幅上漲。從個股來看,近期創出歷史新低的股票,也大都屬于傳統周期性行業。
而從基本面和市場表現來看,周期板塊中也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地產產業鏈上的行業板塊,包括建筑建材、房地產、家電等;另一類則是非地產相關的行業板塊,如采掘、化工等。由于目前經濟復蘇集中在地產產業鏈上,因此前面一類股票的股價表現在全體周期股中相對強勢,而后者則難以吸引資金關注。
分析人士指出,造成春節之后的行情中成長股和周期股明顯分化的原因主要有二:首先是這一期間上市公司2012年年報及一季報陸續披露,傳統周期股的業績表現并不令投資者滿意。統計顯示,兩市典型的周期類股票2012年凈利潤同比大幅下滑20.63%,而今年一季度則同比下滑3.73%。這大大降低了場內資金對于周期股的吸引力,對股價表現形成明顯壓制。
其次,從2月起的一系列經濟數據持續驗證了經濟復蘇力度不大,這令投資者對于周期股的盈利能力感到擔憂。從PMI數據上看,今年1月、2月的PMI數據連續回落,結束了自去年8月以來的回升勢頭,如果說這在很大程度上由工業淡季引發,那么4月PMI較3月回落0.3個百分點,則顯示出旺季不旺,這令經濟復蘇前景重新黯淡。PPI自2月起連續3個月回落,同樣說明中上游行業仍面臨通縮的困境;而前4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加20.6%,增速較前3月回落0.3的百分點,則反映出投資正在減速。
“翻身”需待兩契機
從上述考慮出發,當前表現疲軟的周期股若想翻身,需要等待兩個契機。
一是經濟復蘇勢頭重新向上,市場對周期股盈利預期改善。目前有分析認為,3月份以來PMI、PPI等數據下滑,反映了經濟正在二次探底,重拾升勢指日可待。不過這一假設需要數據驗證,在4月數據回升落空之后,投資者將把希望寄托在5、6月乃至三季度。可以預期的是,未來任何數據轉暖的情況都有可能引發周期股向上,但在經濟增速長期放緩的大趨勢下,這種反彈的趨勢性并不樂觀。
二是成長股的成長性被證偽,導致資金流入估值相對較低的周期股。上市公司二季報告可能是引發成長股估值回歸的導火索,有分析認為為在宏觀經濟疲軟的情況下,即便是新興產業的需求也將受到拖累,成長股業績下滑最早將出現在今年二季度。當然,成長股估值回歸的過程也可能自發產生,這一過程中成長與周期相對強弱也將暫時改變。
市場人士指出,從目前來看周期股“翻身”的確定性不強,因此主力資金可能采取“右側”交易的策略,即“看數據投資”,因此投資者不妨等待每月數據公布后再考慮風格轉換的可能性。此外,周期行業中也會出現優質公司,因此也需要跟蹤上市公司經營數據,以發掘超越行業平均水平的績優股。(中國證券報)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