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04 00:52:00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朱丹丹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朱丹丹 發自北京
昨日(12月3日),中國支付清算協會互聯網金融專業委員會發起成員單位大會在北京舉行。
會上,包括銀行、證券、第三方支付及P2P等75家機構共同參與并審議通過了 《互聯網金融專業委員會章程》(以下簡稱 《章程》)、《互聯網金融自律公約》(以下簡稱 《公約》),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馬明哲當選為委員會主任。
多位金融人士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互聯網金融專業委員會成立是源于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出現的新商業模式;但目前業內對互聯網金融業務模式、風險防范等問題都有待于進一步研究,業務規則也有待進一步規范。該委員會的成立有利于加強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溝通與協作,促進互聯網金融行業進一步發展。
探索互聯網金融創新模式
在發起成員單位大會上,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互聯網金融專業委員會在籌備過程中,邀請的以及自愿申請加入的發起單位共75家。其中,包括綜合性金融集團1家、商業銀行18家、證券公司2家、支付機構28家、人民銀行相關單位2家、銀行卡清算機構1家、從事P2P網絡借貸業務的公司10家,高校和研究機構6家,其他相關機構7家。
該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研究、交流、服務、自律”。具體來說,一是重點研究互聯網金融運行機制和發展趨勢,積極探索創新模式,發展規律,推動行業可持續發展;二是加強溝通交流,總結發展經驗,分享發展成果,通過組織研討會、論壇、培訓等方式,促進同業交流,推動創新發展;三是為會員單位經營和行業整體發展做好服務,如加強與政府部門溝通,反饋行業發展情況等;四是推動自律,探索建立互聯網金融自律機制,引導成員單位加強內控建設等。
“互聯網金融涉及業務類型多樣,參與主體眾多,目前關于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主體和監管規則等都尚未明確,而互聯網金融所涉及的資金管理、風險防范和信息安全保護等問題需引起重視。”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副秘書長王素珍在會上指出。
此背景之下,會上還審議通過了《公約》。《公約》主要針對合規經營、風險管理、客戶身份識別、交易資金安全、消費者保護等方面進行約定。比如針對風險管理,《公約》明確要求成員單位 “構建覆蓋全面的風險管理體系、制定切實可行的風險防范措施”;針對交易資金安全,《公約》提出要確保交易資金的可追溯性、切實保障客戶資金安全;針對消費者保護方面,《公約》要求成員單位強化信息披露,平等對待客戶、保障客戶信息安全等。
王素珍指出,《公約》將促以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維護公平、有序的競爭秩序,防范業務風險,保護客戶合法權益,促進成員單位合作共贏作為指導思想,以互聯網金融參與主體所面臨的共性問題為出發點,著重從規范市場秩序,建立風險管理和內控制度,保護客戶資金安全和信息安全等方面制定了相應的自律條款。
旨在提供行業自律平臺
王素珍表示,“近年來,互聯網金融業務依托云計算、大數據、移動支付等技術快速興起,互聯網金融作為新興業態,向金融領域廣泛滲透,非金融支付機構以及眾多互聯網企業依托平臺優勢,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傳統的金融機構也通過創新紛紛涉足互聯網金融業務;P2P網絡借貸平臺,眾籌融資等涉及互聯網金融業務的機構數量日益增加,規模不斷壯大,出現了新的商業模式。但目前業內對于互聯網金融的概念界定、業務規模、風險防范等問題都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對于互聯網金融業務規則也需要進一步規范。”
她進一步指出,協會搭建一個有效平臺,組織行業相關單位,共同對互聯網金融業務進行研究,有利于加強互聯網金融各界的溝通與協作,積極為互聯網金融各方提供支持和幫助,探索推進行業自律,促進互聯網金融與支付技術和手段的結合運用,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目前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但對于互聯網金融的邊界、業務模式等都沒有明確的定義,此次央行召集75家橫跨銀行業、第三方支付、P2P、證券等方面的機構成立專業委員會,為草根發起的互聯網金融行業提供了一個自律可行性的平臺,將對整個行業帶來益處。一方面,從業單位有了規范,從業者行為有了監管。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強互聯網金融各界的溝通與協作,深入研究互聯網金融理論和實際問題,推動互聯網金融行業自律,防范互聯網金融業務風險,促進我國互聯網金融產業健康快速發展。”翼龍貸董事長王思聰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戰略規劃部副主任宗良也指出,互聯網金融專業委員會的成立有利于傳統銀行順應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潮流,加強與互聯網金融行業的交流與協作,提高傳統銀行的金融創新能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