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17 01:43:41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張威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張威 發自北京
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各界對于金融市場化改革拭目以待。進入12月,從《關于金融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出臺,再到《同業存單暫行管理辦法》落地,金融改革正在不斷深入。
近日,周小川在接受《財經》雜志專訪時再次提及未來金融改革的方向和攻堅重點,從內在邏輯上詳細詮釋了未來金融改革如何突破。
周小川認為,達成“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目的,落實在金融領域,須在三個范疇進行改革:首先是金融市場準入的對內對外平等開放,以實現充分競爭;其次是金融要素價格的市場化定價,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三是強調市場主體的作用,落實企業自主權及個人的自由選擇權利,強化市場主體的作用。此外,只有準入放寬以后,市場競爭才會充分,然后才能形成合理的價格。
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準入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是否允許進入這個行業;二是進入行業后是否可以辦理相關的業務?,F在對這兩個方面的監管都過于嚴格,因此改革核心就是對上述兩個準入要逐步放寬。
準入放寬競爭才會充分/
周小川表示:“只有準入放寬以后,市場競爭才會充分,然后才能形成合理的價格;價格理順后,才能體現資源配置優化。而企業和消費者有了自主權,才能在市場充分發揮作用,所謂的市場定價,其實就是市場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在具體改革舉措上,民營銀行的設立,以及上海自貿區的準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管理等措施屬于準入層面的改革。”周小川對市場準入如此詮釋。
12月2日,央行發布《意見》,進一步明確了自貿區人民幣國際化、資本項下自由兌換、利率市場化的操作形式,在資本賬戶開放、兩率市場化領域的一些改革措施,將在上海自貿區內先行先試。
周小川表示,上海自貿區的金融改革內容,是未來要在整體上推進實行的,上海是先行先試,摸索一下操作方面的經驗,哪怕中間有一點套利的機會,只要后面的改革迅速跟上,抓緊時間快速推廣,這些套利機會也就消失了。
奚君羊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金融活動很大程度上反映交易性活動,而交易性活動通常稱為市場活動的表現,比如銀行和客戶的存款都屬于金融市場交易行為。金融市場是金融活動的核心、中樞,所以,討論金融首先就要考慮金融市場層面的現象。金融活動準入、放開就是促進金融市場的發展。
奚君羊表示,所謂準入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是否允許進入這個行業;二是進入這個行業后是否可以辦理相關的業務?,F在金融監管在這兩個方面都過于嚴格,因此改革核心就是對上述兩個準入要逐步放寬。
“金融市場準入要逐步放寬。另外,金融機構辦理的業務也要逐步放寬,現在很多業務被禁止,使得整個金融體系缺乏活力,受到過度限制,金融體系運行的效率下降,不能充分發揮金融體系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功能。以后的監管應該把主要的著眼點放在準入后,也就是說進入了市場并辦理了各項業務,這些金融活動需要進行監管,是否合規、合法,是否會引起市場的波動,需要監管部門下功夫改進,這樣整個金融體系的活力才能增強,效率才會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才會得到更充分的發揮。”奚君羊分析認為。
主體豐富后金融市場會更活躍/
周小川在上述專訪中還著重提到要發揮市場主體能動性,其中包括企業自主權以及消費者主權。“企業和消費者有了自主權,才能在市場中充分發揮作用,所謂的市場定價,其實就是市場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市場主體的自主性,始終是市場化改革的重要內容。”
隨著經濟金融的發展,儲蓄的形式更加復雜多樣,有短期、活期、定期等各種各樣的存款類產品,有各種期限的理財產品,還可以選擇債券、股票、基金等各種投資性資產。周小川表示,“在自由選擇儲蓄產品方面,即使我國金融市場近年來獲得了快速發展,但消費者主權也不太充分,因此還需要進一步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讓投資者有更多的選擇。”
近日,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王國剛在由 《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3中國金融發展論壇上也表示,金融改革僅去行政化還遠遠不夠,應該擴大城鄉居民和實體企業的金融權,并著重提出債券應向居民和企業開放。
“現在,銀行間市場和存單市場還不允許一般工商企業進入,很多企業需要流動性管理,但得不到滿足,如果準入放寬,參與主體更加豐富,市場化主體作用就會更強。”奚君羊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如果不能準入,市場主體就非常少,準入后市場主體豐富了,覆蓋面寬了,金融市場也會活躍、豐富。資金需求者和資金過多者、需要辦理金融活動者以及能夠提供金融活動者都會充分參與,各自的利益和需求都能得到充分的釋放和平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