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14 01:01:20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張威 發(fā)自北京
每經記者 張威 發(fā)自北京
銀行代銷業(yè)務或將迎來新一輪變化。從中誠信托到吉林信托出現兌付問題,到近期再度曝出客戶存單變保單,銀行代銷業(yè)務站上風口浪尖。
昨日(2月13日),有媒體稱工行全面停止代銷,多家銀行也在收緊。對此,工行相關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并未聽說此事。
不可否認的是,近年銀行代銷產品問題頻出,作為人們心中最信得過的理財機構,銀行在代銷業(yè)務上正面臨新一輪轉型。某銀行理財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銀行自有產品種類不斷豐富的同時,代銷產品規(guī)模已經在縮減。
代銷業(yè)務問題很多/
日前,銀率網發(fā)布的2013年度報告顯示,有72%的受訪者表示,年內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時,均遭到不同程度的銷售誤導,其中,將保險產品當銀行理財產品或儲蓄銷售的現象最為普遍,占比達32.66%;將基金產品作為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的誤導行為占比為26.61%。
上述銀行理財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銀行理財產品種類還比較匱乏之初,銀行通過代銷信托、保險、基金等理財產品彌補自身不足。近兩年,隨著銀行自有理財產品不斷推出以及代銷產品日益暴露一些問題,銀行在代銷業(yè)務上已有所收緊,特別是一些中小銀行更是收縮該項業(yè)務規(guī)模,傾向銷售自己的產品。
某信托公司人士此前也向記者透露,大多數銀行在代銷信托產品審核過程較以前嚴格了,主要原因也是之前代銷產品出現問題,影響了銀行的聲譽。
“其實,還是有很多銀行員工傾向于銷售銀行代銷產品,因為銀行代銷產品給出的提成很高,一般都在1%以上”,上述理財師直言,“就我個人而言,我很少向客戶推薦代銷產品,如果客戶通過我購買了代銷產品,雖然一次性可以拿到一些傭金,但高出銀行收益的代銷產品,也會將吸引客戶不斷追求高收益產品。如果某一天銀行沒有那些高收益的代銷產品了,客戶也會通過其他渠道購買,這樣我的客戶也會逐漸流失。”
某資產管理研究院研究員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銀行代銷產品頻出問題的關鍵還是盈利模式。銀行代銷產品,必然是哪種產品利潤高,就代銷哪種產品。利益驅動下就很可能出現宣傳不規(guī)范,投訴處理機制不健全等問題。
代銷產品需加強風險揭示/
其實,針對銀行代銷業(yè)務現狀,監(jiān)管部門也多次發(fā)文規(guī)范銀行理財。2012年初,銀監(jiān)會要求銀行規(guī)范投資期限及對象;2012年底至2013年年初,銀監(jiān)會再次發(fā)文,不僅要求銀行自查代銷、誤導行為,還下令整頓銀行“飛單”等違規(guī)現象。
然而代銷產品的問題并未就此打住,是否應該將銀行自有理財產品與代銷產品完全分開,設立獨立代銷窗口呢?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郭田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銀行自有產品都沒有獨立的窗口,從人力成本來考慮沒有必要,但銀行應加強風險提示。“銀行該業(yè)務未來的趨勢肯定以自主性產品為主,代銷產品為輔。”
他同時表示,現在代銷主要是因為信托等產品相對銀行理財產品收益更高,銀行有一些高端客戶需要配超高收益的產品。從理論上來講,由于銀行風控能力比較強,銀行自主研發(fā)的產品風險度比代銷產品的風險會小一些。
上述資產管理研究院研究員表示,代銷和直銷是否分開,目前來看作用不大。好多投資者被誤導,是因為以為產品背后都有銀行的信用做背書。避免銀行代銷出現問題需要買者自負、賣者有責,銀行要宣傳適當,進行必要的風險提示。就目前銀行的盈利考核模式來看,比較難實施。
東方證券銀行業(yè)分析師金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作為金融中介,銀行具有較強的渠道資源能力,代銷產品非常正常,海外銀行業(yè)也有大量的銀行代銷業(yè)務,但需要銀行提供給客戶足夠的風險揭示。
上述銀行理財師表示,未來銀行代銷業(yè)務會越來越少。隨著混業(yè)經營臨近。
全金融牌照的金融集團出現后,就無所謂代銷了。現在出現問題大家都是相互推責,全金融牌照后,在封閉的鏈條中就都要承擔責任。
(實習生崔天醍對本文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