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4-02-26 09:15:32
單純的技術上的“斷頭鍘刀”,并不能完全說明股指已經徹底走向淪陷。目前A股正處于“兩會”即將召開的關鍵時期,投資者大可不必過分擔憂大盤繼續展開大波段下跌。實際上,目前仍有不少相對積極因素尚未被市場挖掘,而投資策略也須正式作出果斷調整。
資金面方面,雖然市場對于流動性預期開始出現悲觀轉向,因為央行再次1000億正回購,資金回籠力度加大,加上上周四和周五的正回購操作,加劇市場對管理層收緊流動性的擔憂,但是實際上,多位機構人士都對中證網記者表示,2月份流動性寬松的局面目前并沒有改變,同時業內預計3月之前短期流動性緊張狀況不會發生。后市正回購規模減小甚至零操作,或會再度迎來流動性短期寬松的做多機會,資金面并不會成為制約A股上升的決定性力量。
而消息面上雖然隨著兩會即將召開,相關政策利好即將明朗化。從去年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成為政策利好最大的期待,其中,包括油氣改革、二胎政策等政策預期,近期都有明確的進展。但是正是由于預期明朗化導致炒作溫度降溫,未來如果沒有超預期的新政,資本市場或將對此表現出“審美疲勞”。
實際上,“兩會預期”利好熱點已經開始出現悄然變化,繼續發酵以維系盤面賺錢效應的概率已經明顯變低,以往依據主題概念的炒作對市場解圍啟動的推動作用正在變弱。因此,隨著兩會的正式臨近,相關概念股獲利了結已到其時。
以此為先導,以創業板為代表的小市值品種調整壓力正在變得極大。尤其是強勢股的放量跳水,新興成長股見頂跡象非常明顯。今日果斷出局觀望應為最安全的投資策略。
雖然消息面偏向真空,資金面也暫時不甚樂觀,兩市弱勢格局已經正式形成,但是股指正在進入黎明前的黑暗時刻,最關鍵是把握住股指階段性見底的區域,以及未來有可能成為反彈急先鋒的品種。
老投資者都不懼怕急跌,在弱市中其實更容易找到投資標的。而補漲股最有望成為反彈明星。趁回調之際,撿取那些未來有能力補漲卻已經跌無可跌的股票耐心持有,比如生物醫藥、食品飲料等;而風電、光伏、農業等低估值品種也能在不遠的未來博取安全收益;此外,一旦大盤企穩,藍籌股必將充當決定性力量,銀行、地產等也不宜過分看空,反而正在迎來低吸良機。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