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07 01:05:22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韓冰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韓冰 發自北京
中國社會保險學會農村社會保險委員會副主任杜道文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說,越來越多的年輕群體離開農村,進入城市工作和生活,而家中老人受故土情結影響,不愿意跟隨子女進入城市。獨居農村的老人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方面難以得到保障,從這個層面上看,農村養老問題比城市更突出。
最大問題是照料和精神贍養
NBD:農村養老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么?
杜道文:最大問題是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撫慰。現代社會的發展,再加上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使得農村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正在日益瓦解。越來越多的年輕群體進入城市工作和生活,而家中老人受傳統的故土情結影響,不愿意跟隨子女進入城市。獨居農村的老人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方面難以得到保障。
農村社會歷來是養兒防老,但是現在,即便子女在經濟方面不存在壓力,也難以保證對老人的悉心照料和精神關懷。所以我認為,與城鎮相比,農村社會的養老問題更嚴重。
NBD:應該怎樣加大對農村老人的人文關懷?
杜道文: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養老服務業的投入,特別是應該加大對農村高齡、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保障投入。目前農村社會的養老服務業發展很不均衡,很多地方服務機構和服務設施不健全,特別是在貧困地區。各地應因地制宜地、針對性地制定特殊政策。
NBD:對于相對低齡、健康的老人,應該采取怎樣的政策?
杜道文:可以將村里身體尚健康、又能熱心助人的低齡老人以義工的方式與高齡失能的老人 “結對”。以后這些相對低齡的老年人進入高齡后,再由新一代的低齡老人來照顧他們。
養老合作社推動農村養老
NBD:您所說的這種形式是否就是現在新興的“養老合作社”模式?
杜道文:合作社在農村社會養老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一部分農村老年人受傳統思想的影響,不愿意入住敬老院、福利院,再加上又不愿意跟隨子女進城,所以自發組織起來,成立養老合作社。合作社內的低齡老人幫扶高齡老人,彼此互相照料,這樣,老人不離家或離家不離村,就能解決吃飯、生活照料等問題,還能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消除孤獨感和寂寞感。
NBD:“養老合作社”模式能在全國推廣嗎?
杜道文:一個行政村或幾個行政村可以實行合作養老,這種模式可以在部分地區推廣,但不見得全國所有農村均適用。比如說人口居住較分散的牧區,就不適宜。
NBD:這種“養老合作社”模式是否有法律保障?
杜道文:“養老合作社”的法制建設還比較滯后,但它是一種非常好的農村養老保障模式,可以讓農村老人在故土上度過幸福的晚年生活。不過,解決農村養老問題,還需要政府加大對農村老齡事業的投入,實現社會公共服務城鄉一體化,為農村老年人提供切實幫助,改善農村老年人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