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4-04-22 23:56:35
每經記者 夏冰 發自上海
上海自貿區基本法范圍一事的落地,將給予上海自貿區更穩定的法律保障。
4月22日,有上海自貿區“基本法”之稱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條例(草案)》(下稱“條例草案”),提交上海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進行一審。
《每日經濟新聞》獲悉,作為綜合型立法,條例草案根據自貿試驗區的定位和特點,建構了一個涵蓋管理體制、投資貿易、金融稅收、綜合監管、法治環境建設等方面的總體制度框架;條例草案共9章60條。同時條例草案還總結試點經驗,體現制度創新。草案提煉出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創新經驗,將半年試點工作以來有關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工商登記制度創新、貿易監管制度創新、金融創新以及政府監管模式創新等方面的改革創新措施均被納入。
總結試點涵蓋總體制度框架
記者在登陸上海市人大網站后獲悉,上述自貿區條例草案正是在22日舉行的上海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舉行第十二次會議上專門聽取和審議的。而在此之前,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已組織部分組成人員和市人大代表赴上海自貿區開展立法調研,調研中關注的主要問題集中在如何做好創制型立法、如何發揮條例的引領作用和示范效應、如何借鑒吸納各地相關經驗做法,以及在條例草案中進一步充實有關自貿試驗區人才建設、信息平臺互動共享、金融風險防范等。
具體本次一審通過的條例草案提出,在管理體制方面,條例草案將以科學管理和民主管理為導向,包含如下四項改革內容:一是賦予管委會區域統籌管理權,領導上海市駐區機構在區內開展工作,落實各項改革試點任務;二是建立綜合執法體制,授權管委會以自己的名義集中行使審批權和處罰權,解決目前規章委托執法方式所帶來的名義主體多、權責不一致等問題;三是制定行政權力清單,要求管委會公布依法行使的審批權、處罰權等行政權力事項;四是借鑒國外區域管理的經驗,建立區內企業和相關行業組織共同參與治理的機制,推行民主化管理。
另外,在外界關注度頗高的投資開放領域,條例草案提出要固化“負面清單”等制度。
具體而言,為擴大投資準入和改革投資管理方式,條例草案固化了試點以來推行成效良好的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及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條例草案明確,在自貿試驗區內實行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規定:負面清單之外的領域,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和變更由之前的審批制改為實行備案管理;外商投資項目由之前的核準制改為實行以備案制為主的方式。負面清單之內的領域,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和變更實行審批管理;外商投資項目主要實行核準制。在商事登記制度方面,條例草案明確,實行注冊資本認繳制和先照后證制度,簡化企業登記程序,建立“一表申報、一口受理”的工作機制。
與此同時,為建立與國際高標準投資貿易相銜接的行政管理體系,強調政府優化管理和事中事后監管,形成綜合管理體制。條例草案還規定了國家安全審查機制、反壟斷審查機制、信用管理制度、企業年報公示和經營異常名錄制度、監管信息共享機制。
金融稅收:先行先試與風險防范并行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自貿區內并不強調稅收優惠,但本次條例草案的重點還是提及了自貿區金融稅收上的創新應先行先試與風險防范并行。
記者獲悉,條例草案明確,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可在自貿試驗區內穩定進行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金融市場 利率市場化、人民幣跨境使用、外匯管理改革等方面的先行先試,并規定了創新賬戶體系、投融資匯兌便利、人民幣跨境使用、利率市場化和外匯管理改革等方面的創新內容。
同時,為加強風險防范,條例草案對上海地區金融機構防范金融風險的工作職責予以了規定,并要求本市加強與國家金融管理部門協調,配合建立風險防范機制。
在稅收方面,條例草案提出,自貿試驗區繼續享受原四個保稅區的稅收政策,同時要求,建立支持境外股權投資和離岸業務發展的稅收制度。
對此,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自貿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戴海波解釋稱,因國外有關自由貿易園區的立法大多涉及稅收條款,社會也有期待,且從條例結構完整角度考慮,有必要設立這一章。
考慮到轉變政府職能需要發揮第三方專業機構的作用,條例草案還明確了管委會、駐區機構和有關部門應當通過制度安排,將區內適合專業機構辦理的事項,交由專業機構承擔。此外,基于國際投資貿易規則中有關權益保護的核心理念,對保障公平競爭、保護投資者權益、勞動者權益等方面也作了適當規定。
會議上,針對政策入法日后若發生政策變化的問題,上海市人大財經委主任委員潘志純也做出表示:“因為政策還會不斷出臺和調整完善,建議對有關支持創新政策的條款表述的更為原則一些,為今后政策的應用拓展和不斷創新留出空間。”
記者獲悉,目前《條例(草案)》的第三、四、五、六章,也就是投資開放、貿易便利、金融、稅收幾章,內容大都來源于有關部門的支持政策,比如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先證后照制度、人民幣跨境使用、外匯管理等。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