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30 00:48:43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周雅玨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周雅玨 發自北京
其實,張鵬所面臨的創新研究困境在信托行業中并不是個案。多家信托公司創新部門人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達了類似的困擾。
盡管從去年底到今年初,多家信托公司將創新部門從公司二級部門提升為一級部門。但對于多數信托公司而言,公司內部缺少完善的機制架構,研究部門無法參與到業務流程中,導致創新部門形同虛設。
某大型信托公司發展研究部總監表示:“盡管越來越多的信托公司意識到設立創新研發部門的必要性,但在對創新業務的認識方面,信托公司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研究部門職能差異巨大
目前,信托行業內并不是所有的信托公司都有研究部門,即便是設有創新部門的信托公司,在研究人員配置與研究能力上均有一定的局限。據了解,很多研究部門的工作職責不僅包括創新業務研究,還要負責綜合類的業務輔助工作,這導致研究部門很難出成果。
一家中小型信托公司的研究員向記者表示:“當初部門成立招聘員工時是讓我們主要負責創新產品的研究,但是現在更多的是做公司內部的學術研究,做了大量的業務輔助性、綜合性事務。除了日常的行業研究報告,公司舉辦內部培訓活動,以及領導對外發言的演講稿等等都在我們的職責范圍內?!?/p>
中泰信托相關人士表示:“業內各家公司建立研究部門的進度不同,多數的信托公司研究部門才剛剛建立,機制并不成熟。各家公司對于研究部門的職能定位不同,所以劃分的權限不同。部分公司研究部門的定位是為公司內部研究提供支持,不僅要負責宏觀研究,行業內部相關熱點研報,甚至還包括公司員工的培訓工作。也有些信托公司將研究部門定位為產品開發,直接為公司新業務的開拓提供研究支持?!?/p>
在一位熟悉信托公司創新架構的業內人士看來,由于信托公司股東背景、專攻業務差異較大,各家公司研究部門的職能定位也不同,以研究部門的職能定位劃分的信托公司大致分為三個梯隊:
第一梯隊:中信信托等,具有成熟的研究團隊,能自主研發開發產品。第二梯隊:以中融信托等為代表,具有較成熟的研究團隊,但較難自主開發產品。第三梯隊:信托公司設有研究部門,但職能定位為內部研究、政策解讀兼顧其他綜合類事務;無研究部門的信托公司。
多數公司缺乏研究部門參與機制
在信托公司發展的歷程中,向來是業務結果導向。相較于銀行、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信托公司的血液里缺乏研究的傳統基因,研究職能在其公司文化、管理體制以及業務流程上沒有相應位置。不過,隨著去年信托資產管理規模創出新高,但整體規模增速出現三連降后,信托公司逐漸意識到轉型的迫切,多家信托公司開始主動調整公司內在結構。
據了解,有多家信托公司在去年底到今年初這段時間,將創新部門從公司二級部門提升為了一級部門,日常業務開展從向部門領導匯報直接到向總經理匯報,并在其他業務流程上做了部分改進,也增加了相關人員的配置。
“目前,多數信托公司的創新業務是在維持原有組織架構不變的情況下,設立研發部門負責產品創新。但在現有的組織架構下,完成創新任務需要多部門協調配合。由于各部門對創新業務的認識不一致,導致一些創新業務在信托公司推行緩慢?!蹦炒笮托磐泄景l展研究部總監表示。
目前,信托行業中只有第一梯隊的信托公司,職能劃分相對清晰,研究部門具有獨立開發項目的權限,從研究調研到項目實際落成,研究團隊可以自主完成項目推進工作,當一個研究成果落實成熟之后交由業務部門推廣。但對于多數信托公司而言,公司內部缺少完善的機制架構,研究部門無法參與到業務流程中,導致創新部門形同虛設。
上述信托公司研究總監表示:“一個信托項目包括很多環節,從產品設計到客戶需求對接,從前期調研到后續管理,從項目合規到風險控制等等。多數公司現有的機制使得研究人員無法參與到整個項目流程中,導致研發部門的想法與設計的產品無法落地生根,這是造成信托公司研發部門創新效果不彰的主要原因之一?!?/p>
研究人員激勵機制缺失
信托行業近年來的飛速發展,不僅給信托公司帶來了豐厚的盈利,還成就了一大批令人羨慕的高薪信托人。然而,多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的信托人士直言不諱地表示,公司對于研究人員的激勵機制缺失也是造成信托公司創新乏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位大型信托公司人士向記者表示,“目前,研究部門的人員配置主要是金融行業研究員,由于激勵機制不明確,前臺人員收入與研究人員收入相差甚遠,前臺業務部門人員自然是不愿意來搞研究的?!?/p>
“創新業務團隊不僅需要擁有業務背景的人員加入,更需要信托公司能完善內部機制,信托公司組織結構和管理流程應該逐漸從‘承包制’發展為按產品條線進行管理(前端是營銷、中端是產品、后端是風控),建立強大的產品平臺。讓明晰業務操作與流程的人員參與信托產品設計,中后臺的研究部門才能對公司有較強的研究和創新支持。”上述信托公司研究部總監強調。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