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06 00:13:16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朱丹丹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朱丹丹 發自北京
通過“新年紅包”、打車軟件等爭奪移動支付市場的硝煙還未散盡,近日騰訊和阿里的 “移動支付大戰”又全面延伸至電商領域。
繼微信向公眾服務號開放支付功能之后,昨日(5月5日),微博商業工具負責人李墨林在2014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GMIC)上透露,微博支付也將開放功能申請,為更多商戶接入微博支付,這將是微博打造社交商務閉環的重要舉措。
值得注意的是,微博支付由新浪和支付寶聯手推出,它更多地反映了阿里的戰略需求;而新浪也有自己的支付牌照,它會甘于成為支付寶導入流量的前端嗎?
對此,易觀國際高級分析師李燁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未來移動支付的格局變化會很大,互聯網巨頭會爭先搶奪移動支付市場。
將打通微博商業閉環
“支付是微博移動解決方案中的一環,也是整個微博社交商務體系中最后一環。在前期測試的基礎上,微博支付首先將向具有經營執照的企事業單位認證賬號開放申請,未來會向實名認證的個人賬號開放,目標是使微博個人和企業賬號都具備收款和交易的能力。”李墨林指出。
長江商學院金融系教授陳龍也在上述會議上指出,商業對金融最根本的第一個重要需求是支付,到O2O的商業時代,相對應的就是移動支付。可以說,得移動支付者得天下。
李燁亦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這一動作可以說是新浪微博商業化的一個進程,推出之后就可以打通微博的商業閉環,去發展O2O的新型的商業模式,也有利于增加微博用戶的活躍度。
記者注意到,事實上,早在今年1月7日,新浪與支付寶就宣布全面打通微博與支付寶賬號,聯手推出微博支付,由支付寶在后端提供技術支持,商家、用戶可以在信息流里面完成“營銷--交易--支付”的閉環。
“新浪微博用戶規模超過5億,支付寶則是國內最具影響力的支付工具之一。通過此次合作,雙方將進一步強化微博‘瀏覽-興趣-下單-支付-分享’的社會化營銷閉環優勢。”新浪高級副總裁、微博事業部總經理王高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指出。
阿里與新浪將各取所需
中國銀行業協會3月15日發布的 《2013年度中國銀行業服務改進情況報告》顯示,2013年移動支付業務共計16.74億筆,同比增長212.86%;移動支付金額9.64萬億元,同比增長317.56%。
正是基于此,各大商業平臺紛紛布局移動支付。今年3月份,微信公眾平臺支付功能就已正式開放申請。而騰訊O2O戰略正在通過微信支付完成閉環。
作為國內互聯網巨頭之一的阿里自然不會按兵不動,于是聯手新浪宣布推出微博支付。“這場勢均力敵的較量,其對市場真正的影響在于用戶對于移動互聯網支付產品、O2O應用的了解、熟悉以及使用,并進而帶來用戶粘性的提升。”艾瑞咨詢高級分析師王維東指出。
值得思考的是,新浪也是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業,并且之前也有微支付的服務,它會一直甘于為支付寶導入流量嗎?
“不管是支付寶錢包還是來往,都不是高頻的移動APP,用戶不會像微信那樣對其頻繁開啟,所以阿里支付寶需要高頻社交APP去增加用戶活躍度。目前,新浪微博的活躍度和微信相比還是比較弱勢,和阿里聯合對雙方來說都比較有利。”李燁指出。
她還進一步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新浪剛剛獲得支付牌照,它的后臺支付體系、營銷體系、經營體系都需要一段時間去建設。但時間不等人,所以目前來說和比較高人氣的支付寶合作應該是比較好的選擇。不過,新浪后續肯定也不會甘于成為支付寶的前端,不排除未來會在微博上推出其他支付端和支付產品的可能。
王維東也指出,中國移動支付產業的發展正在經歷從線上至線下轉移的關鍵時期。而手握大規模用戶的第三方支付企業面臨的關鍵問題在于如何在線下提供更多的交易場景,一方面滿足用戶現有的便捷支付的需求,另外一方面則在于挖掘潛在的移動支付需求。個人認為,最先拓展的場景核心應該能夠覆蓋大規模的目標用戶群體,最大程度提升接觸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