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11 00:38:36
每經編輯|每經實習記者 史青偉 發自上海
每經實習記者 史青偉 發自上海
“第三方支付公司推出信用支付是很自然的現象,從支付角度看,支付和信用都是讓交易更方便,過渡到虛擬信用卡業務也是合理的。”近日,易寶支付總裁唐彬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不過,信用支付如何進行風控是一大難題,業內人士表示,這也是央行叫停虛擬信用卡的原因之一。信用支付其實是基于大數據的挖掘應用,風險控制的核心是對信息的掌握,在交易風險控制上,支付機構比銀行還有優勢。
紛紛布局信用支付
去年3月,阿里金融事業群總裁胡曉明對外公布,阿里巴巴即將推出信用支付業務。根據方案,支付寶用戶憑借在淘寶和天貓的交易和消費記錄,可向支付寶申請提供1元~5000元的信用額度;用戶需要在還款日之前進行還款,最長可獲得38天免息期。
事實上,這并不是支付機構第一次推出信用支付。去年12月,新浪支付推出信用支付產品 “信用寶”。“信用寶”作為行業首創,無需綁定銀行卡,即可進行信用付款。
據新浪支付副總裁劉偉介紹,信用寶瞄準的是移動支付市場,主要適用于游戲道具、閱讀、視頻等虛擬產品。
信用寶初期的授信額度約50~100元,用戶透支消費后有7~14天的還款期限,14天之后開始催收,28天之后產生壞賬。第一筆壞賬由商家承擔,第二筆以后的壞賬由新浪支付和其承保單位眾安保險共同承擔。
此外,今年2月,京東“白條”上線公測,得到京東“白條”資格的用戶可以享受“先消費、后付款”的信用賒購服務。
5月12日,中國平安旗下移動支付應用壹錢包2.0版上線,壹錢包 “借錢寶”可以給予合格的申請人50~10000元的循環授信額度,申請人可以在授信額度內在壹錢包的特約商戶平臺消費“借錢寶”業務先消費后還款。
對于支付機構推出信用支付業務,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互聯網金融部助理分析師錢海利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京東、支付寶推出信用支付,更多的是建立在自身商業體系之上,是基于京東、阿里的大數據與互聯網金融結合,借以形成一個完整的金融產業鏈。即刺激消費和強化用戶粘性,又是構建自身商業閉環,以電商銷售為基礎布局整個金融產業。
支付機構風控比銀行有優勢?
今年3月,支付寶、騰訊相繼宣布將與中信銀行合作推出虛擬信用卡,最低授信額度為50元。3天后,央行緊急下發《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關于暫停支付寶公司線下條碼(二維碼)支付等業務意見的函》中稱,“虛擬信用卡突破了現有信用卡業務模式,在落實客戶身份識別義務、保障客戶信息安全等方面尚待進一步研究”,并且“要求立即暫停線下條碼(二維碼)支付、虛擬信用卡有關業務”。
央行至今也沒恢復虛擬信用卡業務,支付機構推出的信用支付,其功能和虛擬信用卡十分相似,難免讓人懷疑支付機構借道信用支付,間接從事虛擬信用卡業務。
事實上,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央行之所以要叫停虛擬信用卡,主要是擔心風控不到位,出現如利用虛擬信用卡洗錢、惡意套現等現象發生。
銀聯的相關人士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信用支付其實是基于大數據的挖掘應用,探索形成業務模型,根據預期風險的水平評估,調整對應的利率,解決個人或小微融資問題。市場前景很廣,挑戰就是風險控制水平,做得好,業務發展很快,反之,就會虧本倒閉。
不過,唐彬認為,信用支付風險控制的核心是對信息的掌握,支付機構掌握了大量的交易信息和商戶的流水,在交易風險控制上面比銀行還有優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