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4-11-18 10:49:20
每經記者 王霞 發自上海
雖然去年爆發的葛蘭素史克商業賄賂案件,讓不少跨國藥企在合規等方面面臨著短期壓力,但是并沒有阻攔跨國藥企在華投資的熱情。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整理發現,隨著昨日(11月17日)跨國藥企安進(NASDAQ:AMGN)在華正式啟動亞洲研發中心,近兩個月來已經有數個重量級跨國制藥企業在華升級研發總部或者設立創新中心。
業內普遍認為,跨國藥企近期大幅度在華加碼投資步伐,并逐漸轉變原來注重產業投資的模式,而轉向研發投入,這均是看好中國市場增長的表現。隨著海外資本在中國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跨國藥企希望在本土設立研發中心或者創新中心,用中國資源研發出更多適合中國市場的產品,以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這已經成為跨國藥企心照不宣的“中國戰略”。
從近期外資的步伐來看,今年9月底,賽諾菲(NYSE:SNY)在上海成立亞太研發總部;10月,強生(NYSE:JNJ)在滬設立亞太創新中心;11月中旬,在羅氏(PINK:RHHBY)中國研發中心成立十年之際,羅氏宣布將再投資1.36億瑞士法郎(約合人民幣8.63億元)在上海建造羅氏上海創新中心。而這些均是以上跨國藥企在華成立研發中心后,根據其擴張步伐作出的進一步舉措。
《每日經濟新聞》對比發現,在關注的領域方面,跨國藥企在華的創新中心大部分聚焦中國市場,例如強生的創新中心更聚焦在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血液惡性腫瘤以及肝病領域,而安進則首先聚焦腫瘤和心血管領域。而隨著跨國藥企對中國市場的重視,在中國的研發中心或者創新中心承擔的功能也在近年來得到升級,并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以賽諾菲亞太研發中心為例,該公司率先整合了賽諾菲生物制藥、罕見病、疫苗和動物保健在亞太地區的研發力力量,涉及旗下多個子公司。
對此,普華永道Strategy&公司總監孫超在近期的2014年生物醫藥領導人年會上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盡管醫藥行業面臨著持續創新、銷售模式變革、定價與市場準入這三大挑戰,又要面對合規問題,以及數字化和移動醫療帶來的沖擊,但依然看好中國市場。
孫超表示,根據公司的調研結果,超過85%的參與者(160位醫藥行業高管)認為中國市場會繼續以超過10%的速度增長。其中,跨國公司對自身在中國市場增長的信心高于本土企業。
不僅如此,跨國藥企在中國的創新模式也發生變化,從公司的單一創新轉向與外部合作的開放式創新,通過合作來加速本土科研成果轉化,例如如賽諾菲和再鼎生物合作開發兩個藥物,強生全球四大創新中心已開展80多項外部合作等。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