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25 00:52:42
◎吳雨
在利潤增速放緩、不良貸款攀升的壓力下,不少傳統銀行站在了“互聯網+”的風口,找尋利潤新的增長點。
“對銀行而言,真正的挑戰不是來自跨界競爭者,而是我們自己。”3月23日,工行董事長姜建清在工行互聯網金融產品發布會上如是表示。
余額寶的橫空出世催生出銀行各種“寶類”理財產品,基于互聯網數據的螞蟻微貸令不少銀行看到了降低成本的方法,P2P風生水起使得銀行反思自身小微金融服務……金融領域本身創新就層出不窮,與互聯網加速融合后更是不斷顛覆人們固有的生活方式,也在一次次刺激著傳統銀行的神經。
傳統銀行主動投身互聯網金融,主要還是因為日趨白熱化的競爭。
從多家銀行已發布的2014年年報來看,利潤增速放緩已成普遍情況。除平安銀行以外,浦發、興業、招商等多家銀行的凈利潤增速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中信、招行和民生凈利潤增速更是下滑至個位數,分別為3.87%、8.06%和5.36%。
在今年經營壓力依舊嚴峻的形勢下,招商銀行行長田惠宇曾表示,能讓傳統業務借著風口飛起來的翅膀就是向互聯網轉型,并提出構建互聯網“平臺、流量、大數據”的整體結構布局。“互聯網+”被寫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傳統銀行將順勢而為,這也是銀行肯下“血本”向互聯網轉型的重要原因。
拿“燒錢”的電商來說,建行的“善融商務”、工行的“融e購”目前累計交易額均已突破1000億元,擲重金打造的背后則是銀行想打通生活、信息、金融服務鏈條。
在互聯網思維影響下,銀行的金融服務正變得更加開放。近年異軍突起的直銷銀行就將服務拓展至其他行持卡客戶,給不少中小銀行與大行同臺競爭的機會。
不論是互聯網企業還是商業銀行,雖然創新路徑會有所不同,但最終殊途同歸。客戶需求的變化就是互聯網和銀行創新的出發點也是最終“歸途”。
互聯網所推崇的客戶體驗,正在成為銀行回歸“親民”路線的指南。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應用,互聯網發展正進入新階段,不斷催生新的產業形態,幫助銀行更好地細化市場,提升客戶體驗。
不過,起步不久的互聯網金融還面臨監管不到位、法規不完善等問題,前路征程漫漫。
被貼上“網絡銀行”標簽的微眾銀行行長曹彤認為,互聯網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全新的融資模式,銀行網點的功能正在改變,這呼喚監管方式的互聯網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