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24 00:53:20
◎蔣光祥
自去年7月海滄資本管理人姜濤跑路事件以來,對中國第二大的AA+評級擔保公司河北融投來說,其擔保業務是否存在風險,業內便爭議不斷。
近日,河北融投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被河北建設投資集團托管,對外暫停所有擔保業務,已基本暴露了相關風險,引發了該集團旗下河北融投擔保集團能否履約的擔憂。
河北融投所在的國內擔保行業,歷經10余年的快速發展,在幫助占中國企業體系中99%的中小企業突破融資瓶頸,打開銀行與中小企業之間的資金流通“心結”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所面臨的問題同樣值得我們關注。
河北融投從“融投模式”的開創者到如今陷入困局,可以看作當前擔保業的一個代表性縮影。如此體量的國資擔保平臺尚遇難題,遑論中小擔保公司及民營擔保公司的生態。
擔保公司面臨的困局,首推其風險與回報極不對稱:以最多3%左右的擔保費,去對應承擔100%的風險。逾期要墊付,壞賬要兜底,這讓很多擔保公司在業務發展過程中信心難以維系,或者變異成“名為擔保,實為小貸”,甚至游走在非法集資的邊緣。
銀行等金融機構資金在握,并無動力來按照風險與收益對等的原則,對擔保公司所承保的項目,建立一個科學的風險分擔比例機制,對此擔保公司也并無話語權。
困局的另一面,則是擔保公司業務種類高度相似,風險容易集聚在某一階段性的“熱門”行業。
以河北融投為例,依據其公開資料,可見由其提供擔保的大多數上億元的資管計劃、信托貸款,皆流向了回報豐厚,但同樣風險也巨大的房地產領域。并未出人意料,河北融投本次擔保能力喪失也正是由房地產市場風險所引發。由此可以管窺,部分擔保公司所擔保的貸款去向,與所宣稱的“幫助有發展潛力的優秀中小企業獲得信用支持和融資能力,大力扶持新興產業行業的融資需求”,可謂相去甚遠。
歸根結底,擔保公司所擔保的企業要有發展,有盈利,貸款才能還得上。而大家一窩蜂涌入的熱門行業,一旦掉頭進入下行期,這一系統性風險已非被擔保企業所能扭轉,也非擔保公司一己之力所能擔保。擔保業的聲譽,乃至整個金融環境的安全,都會受到波及。
困局還折射出擔保業背后的行業制度缺失,自律機構失位和監管機構與體系不明確等其他問題,同樣令人深思。
擔保機構控制、防范和化解風險的能力偏弱,行業現狀很不成熟,也是事實。但站在整個經濟體系的角度來看,擔保業的作用起碼目前還無人可替代,而整個擔保市場的行業效率、行業安全、行業監管以及自律的進一步完善,恐怕是這次河北融投困局帶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作者為鑫元基金業務規劃經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