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20 01:19:04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丁舟洋 發自成都
◎每經記者 丁舟洋 發自成都
成都正在成為一座吸引海內外“創客們”前來圓夢的“創業之城”。
近日,成都市正式出臺《成都“創業天府”行動計劃(2015-2025年)》(以下簡稱《“創業天府”計劃》)提出,到2020年,成都將形成一套完善的全域創業支撐體系,科技創業者突破20萬人。未來十年將建成全國領先、國際知名的“創業之城、圓夢之都”。
“讓本土草根成為‘菁英’,讓外來‘蓉漂’成為主人。”是成都的目標。在5月9日舉行的一場創業項目路演活動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成都實施的創業天府計劃已經撬動了近25億元的企業和社會投資。
有著“創業教父”之稱的創業家董事長牛文文多次為成都的創業實力“點贊”。他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如果選三個中國創業最熱的地方,一定有成都一席。“在移動互聯網領域,中國的創業跟美國是沒有時差的。”
創業已是城市“態度”
“站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風口’,成都動得早,而且動得準。在成都,創業,已是城市的態度。”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總裁謝吉華毫不吝惜對成都“創業天府”行動計劃的贊許。《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成都市科技局了解到,“創業天府”計劃分“兩步走”,到2020年將形成一套包括“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梯級創業孵化體系;科技企業達到10萬家;科技創業者突破20萬人;新設立天使投資和創業投資基金200只以上,全市創投機構管理資金規模超過2000億元等。
目前,成都已有700個左右的互聯網創業團隊,躋身全國三甲;另一方面,成都市對互聯網創業持續支持,在天府軟件園、孵化園、天府新谷等互聯網企業集聚地,創業企業可以享受場地、稅收、資金等多方面優惠。“對于草根創業者而言,初始期最重要的就是低成本的辦公場地和廣闊的融資渠道。”實習僧網的創業者陳俊宇對記者表示,在場地支持方面,成都十分給力。陳俊宇團隊的辦公地點,位于成都高新區的軟件園創業場,不僅對初創團隊免3年租金,還提供一系列的資金扶持體系,每年為在創業場孵化的團隊引導投資逾2000萬美元。
自2007年成立以來,創業場目前面積已達3萬余平方米,在孵企業近150家,已成功孵化創業團隊400余個,其中不乏尼比魯、品果科技、魯大師等20多家互聯網領域的國內外知名企業。
創業生態利好“蓉漂”
成都要形成一個怎樣的創業生態?在成都“創業天府”行動啟動儀式上,成都市提出了這樣的解釋:即使我們的創業者流落街頭,也不愿離開這個城市,即使身無分文,也要堅守在成都;大家寧肯在這里“蓉漂”,也不愿意離開成都,尋找創業機會。
說起“蓉漂”的概念,十分咖啡創始人馬林感同身受。“我不是四川人,我來成都念大學,畢業后去廣州工作了幾年,然后又回到成都創業,我就是不折不扣的蓉漂!”
馬林對記者表示,到成都創業是因為這是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創業氛圍濃厚、宜居宜商。馬林還想通過十分咖啡的創客推廣機制,讓北上廣的優秀人才認識成都、了解成都、感受到成都給力的創業環境和創業政策,因而加入“蓉漂”的行列。
在馬林看來,未來的“蓉漂”一定越來越多。
讓包括馬林在內的創客空間運營者感到興奮的是,成都市政府在首場菁蓉匯上明確提出“要支持創業者,還要支持那些為創業者提供幫助的機構們”。
“有了政府的支持,像我們這樣的創客空間自然會非常活躍,我們去聯系投資者、創業導師、優秀的創業者,把他們頻頻帶到成都來和成都的創業者們碰面、路演,成都的創業融資機會自然就會多起來。”馬林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