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24 01:03:02
四川正在推行旅游投資“雙千億工程”,力爭2015年全年完成旅游項目簽約1000億元,旅游實際投資1000億元。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丁舟洋 吳林靜
◎每經記者 丁舟洋 吳林靜
有著豐富旅游資源的四川,正試圖用“抓投資”的方式,推動旅游業的升級發展。
在7月23日舉行的“中國(四川)國際旅游投資大會上”(以下簡稱四川旅游投資大會),四川省委書記王東明發表了“投資旅游、投資四川、投資未來”的主題演講,并坦言“這個題目直截了當,很實在。”
王東明表示,四川正在推行旅游投資“雙千億工程”,力爭2015年全年完成旅游項目簽約1000億元,旅游實際投資1000億元。
招來民資、開發旅游資源的積極態度,吸引了不少資本大佬對四川的關注。在四川旅游投資大會上,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華僑城股份公司董事長劉平春、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等為四川旅游業“站臺”。
“我們正在醞釀的幾個四川項目,累計投資額將達1000億元。”劉平春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四川要想實現旅游“雙千億”投資規劃,還需進一步優化基礎設施,同時建議整合旅游資源,“讓游客在有限的旅游時間里,充分感受四川魅力。”
“旅游+”已成發展新引擎
2014年是四川的“旅游投資促進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四川省旅游局發布的《2014年四川省旅游投資研究報告》中獲悉,2014年四川完成旅游投資總額952.8億元,同比增長31.9%,全年旅游總收入達到4891億元,同比增長26.1%,“四川旅游經濟的強勁增長,成為了全省經濟止滑回升的關鍵。”
對于旅游與投資的邏輯關系,王東明闡述道,“當今中國經濟發展有‘三駕馬車’,我認為投資仍處于關鍵地位,通過抓投資來推動旅游業的發展那一定是抓住了關鍵。”在會上,四川省政府和四川省旅游局,分別與中國國旅集團及4家銀行單位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四川12個市州與投資企業簽訂了20個旅游項目合作協議,簽約金額達393.7億元。
據了解,撬動資本進入旅游業的做法,也是全國旅游業的發展思路。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在四川旅游投資大會上發言稱,國家旅游局已加快制定創新機制,全面推動社會資本投資旅游業。今年上半年,全國實際完成旅游投資3018億元,同比增長38%,比第三產業投資增速高16個百分點。
“特別是今年5月,我們舉辦了2015中國旅游產業投資座談會,這次四川召開的旅游投資大會,是全國會議以來第一個省份召開的大規模國際旅游投資會議。”李金早表示,從四川的旅游發展中可以看出,“旅游+”已經成為四川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根據《2014年四川省旅游投資研究報告》,“旅游+地產”、“旅游+商貿”、“旅游+航空”、“旅游+醫療”等跨界投資項目日漸興起,已成為四川旅游業新趨勢。
不過,發展“旅游+”的同時,要警惕眼下旅游地產發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中國房地產業協會會長劉志鋒在會上提到,旅游地產行業有企業借旅游圈地,不將精力放在市場和產品上,造成項目粗制濫造、浪費嚴重的現象。另外,旅游地產產品形態單調,盈利模式簡單,缺少文化創意,較難形成消費效應,同質化現象嚴重等問題也需要用創新和開發的思維來解決。
資本大佬搶投四川旅游業
四川旅游業的發展前景也引來了資本大佬的關注。
“我參加了那么多會議,還真是頭一回參加專門的旅游投資大會。”7月23日,王健林再次回到四川,為故鄉的旅游發展“站臺”。就在3個多月前,王健林曾給成都帶來了5年內投資1020億元的大單。其中,落戶于都江堰的萬達文化旅游城項目預計投資550億元,占了“半壁江山”。
“四川人愛滑雪,可是沒場地。”王健林分析故鄉人的旅游情結,表示在即將開工建設的都江堰萬達旅游城中,將設立“世界第四代的室內滑雪館”。
事實上,萬達投資四川旅游業,也是其旅游戰略的一個環節。王健林表示,“萬達給自己定下的戰略目標,到2020年的時候,實現旅游到訪人次達到2億人次,旅游產業年收入超過1000億元,超越迪士尼成為全球規模最大旅游企業,旅游將是萬達的支柱產業。”
作為10年前布局四川旅游業的華僑城,劉平春對記者表示要調整其投資戰略。“四川現在是華僑城除深圳總部以外的最重要的發展目的地之一。”劉平春認為,“一帶一路”戰略讓四川站到了向西開放的最前沿,華僑城正醞釀四、五個四川項目,累計投資額將達1000億元。
劉永好對此次旅游投資也很興奮,“我可是特意提前趕回成都為參會做準備的。”劉永好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新希望集團也開始逐步參與到旅游產業中。“除了花舞人間,集團地產板塊旗下開始介入到酒店行業,未來也許還會介入到景區的建設和開發中。”
在劉平春看來,四川旅游業的發展,客觀上需要提升基礎設施。四川有很多非常好的自然旅游資源,但可到達性還不夠,“旅客的吃、住、行是首要的,讓大家能走進去、住下來,還需要投資來進行完善。”
劉平春還建議“再整合旅游資源”。因為旅客的時間有限,所以要整合旅游資源,設計出能發揮最大消費能力的旅游產品,這需要旅游組織能力的提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