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2-01 01:30:50
在資本競相追逐的背景下,版權可能成為撬動中國體育產業版圖變化的杠桿。與此同時,隨著國家政策利好頻出,體育產業已站在風口,資本是否能攜版權之手起飛,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周恒
騰訊5年5億美元拿下NBA在中國的網絡獨家版權,PPTV 2.5億歐元拿下西甲未來5年在中國的版權,體奧動力5年80億人民幣拿下中超版權……中國體育賽事版權的價格在2015年一飛沖天。在資本競相追逐的背景下,版權可能成為撬動中國體育產業版圖變化的杠桿。與此同時,隨著國家政策利好頻出,體育產業已站在風口,資本是否能攜版權之手起飛,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2015年,體育版權價格一飛沖天。版權飆升的背后,是資本對頂級體育IP的強力角逐。
今年初,騰訊5億美元拿下NBA版權時,業內還有聲音直呼“看不懂”。然而,這僅是開始,當體奧動力80億元拿下中超5年版權時,外界似乎開始明白,天價版權時代已真正到來。因為中超本賽季的版權收入僅有7000多萬元,而體奧動力給出的價格與之相比,漲了20多倍。外界因此也產生了一個疑問,即在傳統版權分銷和廣告收入難以幾何式暴增的情況下,體奧動力將如何賺錢?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未來,體奧動力可能會開啟付費看比賽模式。而體奧動力董事長黎瑞剛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未來移動播放是“付費模式的最佳解決方案”。
事實上,體奧動力的情況并非孤例,騰訊最近推出付費體育會員模式,而深耕英超版權多年的新英體育,在去年已推出付費看英超模式。
那么,未來付費看比賽是否能成為破解天價版權的“靈丹妙藥”?對此,業內普遍認為,網絡付費直播有不小的空間,也是行業發展的趨勢,但距離最終成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廉價”賽事版權成歷史
曾幾何時,體育賽事版權還十分“廉價”,一些俱樂部甚至“倒貼錢”讓電視臺播比賽。如今,隨著資本涌入,體育賽事版權呈現“高攀不起”的狀態。
有這樣一個故事在業內流傳,NBA 最開始在中國擴張時,其總裁斯特恩曾抱著錄像帶在沒有凳子的央視傳達室苦等,只為讓央視免費播放NBA集錦。而如今,斯特恩的繼任者蕭華已和騰訊簽下大單,后者以5年5億美元的價格買下NBA在中國的網絡版權。
騰訊的闊綽,似乎也樹立了行業標桿。隨后,PPTV宣布5年2.5億歐元拿下西甲版權。當然,影響最廣、爭議最大的,要數體奧動力80億元拿下中超未來5年的版權。
對此,在云傳媒董事長李璐瑒看來,資本追逐體育賽事版權,有自己的商業邏輯,世界范圍內,體育版權價格近年來也一直在大幅上漲。而在中國,賽事版權可能成為撬動體育產業版圖變化的杠桿。
騰訊體育相關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今年,版權市場價格飆升,主要是因為大家對體育產業的預期較高,這在某種程度上會透支行業的發展預期,未來投資如不能變現,會產生很大虧空,對體育產業的發展可能帶來傷害。
天價版權“回報”受關注
付出高額代價后,資本能否盈利,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李璐瑒掌管的云傳媒曾擁有中超2013~2017賽季獨家地方衛視版權,也曾豪言要打造中國版ESPN(一家24小時專門播放體育節目的美國有線電視聯播網)。但李璐瑒的探索并未完全成功,其曾向記者自嘲“先驅”做成了“先烈”。
在李璐瑒看來,通過分銷渠道,體奧動力回本會遇到挑戰。其還算了一筆賬:以前網站買中超版權大概一年需要500萬~800萬元,接下來如按每年賣3000萬元計算,五六家網站購買,分銷給網站的這塊收入可能不到兩億元;按照15家電視臺買,每家每年按1000萬元來計算,估計收入約1.5億元;央視此前和中超簽的有合同,每年1000萬元,2017年前不會增加。
有業內人士認為,以電視臺目前的處境,體奧動力分銷時的提價空間不大,網絡媒體將成為提價的主要對象。不過,如果體奧動力要價太高,可能會被抵制。
然而,體奧動力董事長黎瑞剛曾明確表示,不做虧本買賣,這次投資內部已經做過精密計算。體奧動力有自己的一套測算方法。體奧動力一位高層表示,“對于這個數字,其實我們有一個很顯性的參考系統,80億(元)如果五年中超聯賽,按照14億的人口來說,標準就是人均1.1元錢。英超的購買價格換算成人民幣大概是180億元,英國總共6400萬人口,折算下來大概人均280多(元)。這個差距本身是我們聯賽的經濟水平、管理水平、轉播水平、傳播水平等各方面的差距造成的,但是我始終不相信在推動下,我們(與國外)之間的鴻溝不會像是不可逾越的那么大。所以這也證明了中超聯賽未來會有極大的上升空間,這也是我們敢于投出80億(元)的基礎。”
據了解,歐美國家體育賽事版權的價格更高。英超未來3個賽季的本土版權達51.36億英鎊,英超本土付費用戶高達700萬,而ESPN每年100多億美元的收入中,三分之二來自有線電視訂閱費用,只有三分之一收入來自廣告。
業內有分析稱,體奧動力未來可能會探索付費看比賽模式。不過,一些業內人士認為,目前,中國球迷還沒有形成體育消費習慣,付費看比賽的土壤還沒有形成。
樂視體育副總裁金航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未來,付費看比賽是一種趨勢,但是距離真正實現還有很長一段時間,這個時間具體有多長,目前還很難說。
李璐瑒則認為,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的傳統電視臺還不具備讓用戶付費看比賽的條件,即使電視臺有一些付費節目,目前來看也不十分成功。“歐美付費看比賽是主流,無論ESPN,還是天空體育,體育版權都是他們的核心資產,他們制作、分銷賽事的能力極強,為了用戶的利益,他們甚至能改變比賽的規則,這是他們的核心競爭力,而目前中國企業還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付費播放”模式是出路?
事實上,體育付費直播在我國一有探索,不過第一個吃螃蟹的已轟然倒下。
2007年,天盛體育以500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英超在中國3年的獨家轉播權。隨后,天盛體育宣布不再分銷,全部比賽通過自有付費頻道播放,單月點播188元,全賽季1880元。
天盛體育的大膽嘗試,遭到球迷的強烈抵制,球迷紛紛放棄英超。據公開報道,由于買單用戶太少,天盛體育2008年虧損1.9億元。后來,天盛體育為了自救,一路下調付費價格,并將轉播權賣給電視臺免費直播,但為時已晚。
此后,新英體育拿下英超版權。和天盛體育不同的是,新英體育向網站、開路電視臺分銷轉播權,從而挽回球迷。與此同時,新英體育陸續建立了包括開路電視、有線電視、衛星電視、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的全媒體平臺。到2014年,其才開始推出付費模式。
不過,新英體育策略較溫和,采取的是“分銷+付費直播”相結合的模式。本賽季,新英體育采取了出售60%版權免費直播+40%自己付費直播的模式,將230場比賽分銷出去免費直播,自己平臺上全賽季380場英超比賽直播中,230場免費直播,150場付費直播。
據了解,2012年,新英體育再次花重金獲得英超6個賽季轉播權,合同延續到2019年。新英體育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1月初,新英體育網付費用戶已接近200萬。
一位熟知新英體育的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新英體育去年財務狀況已經轉為良好。不過,該人士也表示,新英體育付費直播收入目前的占比還很小。
5億美元拿下NBA中國區網絡版權的騰訊,前不久也推出了付費看比賽的模式。和新英體育類似,騰訊實行的也是付費與免費并行的模式,除每天免費直播的比賽外,還有1~2場比賽,會員需要繳費才能觀看。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開路電視轉播體育比賽的場次有限,滿足不了球迷日益增長的需求,且現在年輕球迷已養成網絡看比賽的習慣,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網絡付費直播有不小的發展空間。
“我國目前仍擁有巨大的人口紅利,垂直項目領域的觀眾,可能比其他一些國家的人口都多,這些是資本無法拒絕的。”李璐瑒表示。
黎瑞剛也曾向媒體表示,觀眾過去不愿為觀看內容付費,但移動播放是“付費模式的最佳解決方案”,因為年輕人對“良好的用戶體驗”要重視得多。
體育之所以能成為繼綜藝、影視劇之后視頻網站爭奪的下一個主要陣地,主要由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 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賽事轉播權限制放寬,體育產業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家體育總局力推體育賽事審批制度改革,打破社會力量組織、承辦體育賽事的制度壁壘。
2、 體育產業發展空間巨大:我國體育產業只占GDP的0.6%,人均體育消費僅有27美元,不及全球平均水平的1/7。
3、 體育賽事機周邊產品需求巨大:乒、籃、足、排等體育項目,用戶收視熱情會特別高;視頻網站除賽事直播、轉播外,還能為相關運動類應用提供入口。
4、視頻網站前沿的技術支持:國內體育視頻網站已有自己的視頻云平臺,能觸達數十億用戶,保證賽事直播的安全、穩定,讓用戶在互聯網電視、手機端、PC端、PAD端隨心所欲的觀看體育賽事。
今年來體育賽事版權爭奪激烈
◎2015年1月
騰訊視頻耗資5億美元拿下5年NBA在中國的網絡獨播權,相當于每年一億美金,為2013年版權價格的5倍。
◎2015年5月
2015年5月份,樂視體育完成首輪8億人民幣融資,攬下120多項賽事版權。
◎2015年7月
PPTV體育獨立,依靠其龐大的球迷資源,立足于視頻播放平臺的同時,向體育產業鏈的兩端延伸。此后的8月,2.5億歐元拿下西甲未來5年在中國的版權
◎2015年10月
體奧動力以80億元人民幣的價格購買未來5年中超聯賽全媒體版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