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5-12-09 11:57:37
普通投資者應在了解自身風險承擔能力,做好資產配置后,以尊重專業的態度,通過分析專業管理人過去的歷史績效、外部機構的評價等,選定專業管理人來為自己理財,而將生活的重心放在自身本業的提升、生活質量的提高上。
隨著今年10月24日的降息,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整存整取)降至1.50%,這意味著我們已經進入極低實質利率時代。“極低實質利率”是指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減去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的漲幅,通過最新數據來看,10月24日后的實質利率已經降到0.23%。
在極低實質利率甚至是負利率時代,存款已經不足以滿足市場對資金回報的需求,使得百姓開始正視風險承受、資產配置的理財問題。相應地,在創造財富、累積資產方面有幾個觀念需要了解。
首先,所有理財投資都應圍繞風險承受能力這一問題。評估個人、家庭的風險承受度,主要看個人收入、日常支出、家庭結構、生命周期和未來資金需求等,例如,我國計劃生育政策實施至今,大多數壯年人口目前都存在著高比例的撫養壓力,使得本身家庭結構風險處于較高水平,在這一背景下,投資應考慮的是與未來撫養能力的匹配。即在未來長輩的看護、醫療支出上,家庭財富是否有足夠的流動性和匹配性,是優先于市場行情、個股話題等短期因素的考慮問題。
在考慮了風險承受能力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資產配置。以數據來看,各類資產所代表的風險波動有著本質的不同,如股票能提供多少回報,相應的就要承擔多少風險,風險控制是理財的關鍵。藍籌股、成長股、國債、信用債和高收益債等都代表著不同的風險等級,例如一個剛有新生兒的三口之家,合理的資產配置應該是50%的股票投資、40%的債券投資和10%現金,過高比例的股票配置會使得家庭風險過高;相反地,由于家庭相對年輕,若股票比例過低,就浪費了投資期限長而可以承擔較高波動的這一先天優勢。
其次,理財應該幫助我們提高生活品質,它應該是投資者的“副業”而非本業。一個好的理財觀念是透過個人本業累積資本,利用投資創造財富。累積資本是透過個人專業能力,體現在工資回報上。因此,尊重專業是最基本的理財意識,應將研究資本市場、分析經濟數據這種耗時、費心的事交給專業管理人,減輕自己投資理財的壓力和成本,達到更好的生活狀態,而不應本末倒置。
總體來說,普通投資者應在了解自身風險承擔能力,做好資產配置后,以尊重專業的態度,通過分析專業管理人過去的歷史績效、外部機構的評價等,選定專業管理人來為自己理財,而將生活的重心放在自身本業的提升、生活質量的提高上。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