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5-12-09 19:23:42
兩家央企均有龐大地產業務,因此未來兩大央企整合地產業務后如何做大,成為了市場關注的重點。
每經編輯|王杰
每經記者 王杰
12月8日,國資委官網顯示,經報國務院批準,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有限公司整體并入中國五礦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不再作為國資委直接監管的企業。兩家央企均有龐大地產業務,因此未來兩大央企整合地產業務后如何做大,成為了市場關注的重點。
五礦地產業務早已整合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五礦集團公司是一家國際化的礦業公司,主要從事金屬礦產品的勘探、開采、冶煉、加工、貿易,以及金融、房地產、礦冶科技等業務,主要海外機構遍布全球34個國家和地區,擁有17.7萬員工,控股7家境內外上市公司。2014年,中國五礦實現營業收入3227.57億元,位列世界500強第198位,其中在金屬類企業中排名第4位。
據五礦地產的官網介紹,五礦地產控股有限公司是中國五礦集團地產建設業務集群的統一管理平臺,屬中國五礦六大業務中心之一,統一管理五礦(營口)產業園發展有限公司、五礦二十三冶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五礦建設有限公司、五礦置業有限公司四家大型房地產開發及建筑安裝企業,總資產超過500億元,年經營規模超過150億元。
在此之前,五礦集團內部地產業務已著手整合。
今年7月份,時任五礦地產董事總經理田景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國內3家公司的股權整合及注資已經完成,現在注冊資本超過了60億元。五礦地產旗下有五礦置業、五礦建設、湖南二十三冶建設集團和五礦(營口)產業園4個實體公司,4家公司總資產近700億元,凈資產超過200億元。事實上地產公司運營8年以來,凈資產翻了10倍,銷售收入翻了3倍,利潤翻了6倍。在老的16家地產央企之中,我們算是新生力量,目前銷售面積、銷售額在地產央企中大約排名第十位。
中冶已退出部分市場
1982年,經國務院批準正式成立中國冶金建設公司,隸屬于冶金工業部。2008年12月,中冶集團發起設立中國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中冶)。2009年9月,中國中冶在上海、香港兩地上市。
中冶集團是全球最大最強的冶金建設承包商和冶金企業運營服務商;是國家確定的重點資源類企業之一;是國內產能最大的鋼結構生產企業;是國務院國資委首批確定的以房地產開發為主業的16家中央企業之一。2015年公司在“世界500強企業”排名中位居第326位,在ENR發布的“全球承包商250強”排名中位居第10位。
中國中冶歷年財報顯示,2010年,其旗下保障房項目達到24個,總投資257億元,總建筑面積564萬平方米。一年后,保障房項目增長到50個,總投資攀升到508億元,總建筑面積高達2063萬平方米,已占16家可開發保障房的央企所建保障房總規模的80%,成為國內最大的保障房開發企業。
但“要賬”不易,中國中冶早在2012年初就確定要退出保障房和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稱這是公司的戰略轉型方向。
中冶集團旗下有中冶置業、中冶天工等多個房地產運作平臺和品牌,在央企地產大整合的背景下,中冶有什么新的思路?
10月份,中冶集團總經理、中國中冶總裁張兆祥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我們現在已經向中冶置業集中,過去留下的多個地產項目平臺都在逐步處理,正在提倡“做專”。
中冶置業官網介紹,中冶置業集團有限公司是中國中冶獨資的大型國有房地產開發企業,也是中國中冶房地產業務的核心企業,擁有國家一級房地產開發資質。
張兆祥在彼時表示,房地產仍然是我們重點發展的一個方面,當然我們會關注有價值的一些地區,像天津、珠海等比較有潛力的地區,也在逐步做一些地域性調整,而一些房地產明顯過剩的地方,也在逐步退出或減持。
能否變強取決于戰略
中冶并入五礦后,地產業務是否要整合到一起,又由誰來操盤?中冶相關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還沒考慮這些,合并之后集團公司會每項業務進行逐步梳理,但目前為止還沒有此類決定。
睿信致成董事總經理薛迥文表示,央企的重組,首先是管理上的重組,然后排序到業務或者文化的方面,是個比較緩慢的進程。地產并不屬于這兩家公司的最核心業務,對這兩家而言,地產更多的是土地資源、資產業務的疊加。
兩者旗下的地產業務板塊合并,能否實現1+1>2的效果?新城控股高級副總裁歐陽捷表示,地產業務不整合的話,或產生同業競爭,而且中冶和五礦的地產業務大都集中在住宅領域。一旦合并之后,戰線布局會拉大,兩者都是國企文化,不同于民營企業的老板文化,文化上不會產生太大問題。合并之后規模實力會變大,話語權也會更強。
中國房地產數據研究院執行院長陳晟認為,如果企業合并,資產重組是必然的,但是兩家旗下地產業務重組,是否會放棄“以房地產開發為主業的16家中央企業”的資格,值得關注。另外要看1+1的目標是什么,如果僅僅整合資產做大有可能,如果要做強,仍有細節性的思考,就像中信和中信華南、保利和保利置業,要看有具體的戰略制定,才能看是否會1+1>2。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