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7-15 20:58:54
今日(7月15日),我國自行設計研制、全面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標準動車組,在鄭州至徐州高速鐵路進行了綜合試驗,成功實現時速420公里兩車交會及重聯運行的目標。
每經編輯|李卓
每經記者 李卓
要問“中國制造”有多牛?中國高鐵絕對是中國制造最亮麗的名片之一。
今日(7月15日),我國自行設計研制、全面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標準動車組,在鄭州至徐州高速鐵路進行了綜合試驗,成功實現時速420公里兩車交會及重聯運行的目標。
讓世界矚目的是,這雖然不是世界最高時速,卻是擬運營高鐵動車組列車世界上首次實現時速420公里交會和重聯運行!
1.79秒的擦肩而過 相對時速趕上飛機
420公里會車是什么概念?就是在會車的一剎那,相對速度瞬間達到840公里每小時,這已經相當于飛機在平穩狀態下的飛行速度了!
兩列動車組對開行駛。中國動車組每列車的車長為208米;按照時速420公里的速度交匯,每秒就是233.33米,而兩列車從車頭的相會到車尾的相離,用時只有1.79秒。幾乎就是一眨眼的功夫。
據了解,420公里時速下的列車交會數據目前在世界范圍內仍是空白。專家介紹稱,列車交會的瞬間,會在周圍有強大的氣流繞動,交匯的壓力波會對列車平穩行駛帶形成沖擊。
此次中國標準動車組在鄭徐高鐵上進行的綜合試驗,成功獲取了中國標準動車組運行能耗數據、振動噪聲特性,探索了時速400公里及以上高速鐵路系統關鍵技術參數變化規律,為深化我國高速鐵路輪軌關系、弓網關系、空氣動力學等理論研究和高速鐵路核心技術攻關、運營管理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
中國鐵路總公司有關部門負責人同時表示,此次試驗進一步驗證了中國標準動車組整體技術性能,特別是首次實現了動車組牽引、制動、網絡控制系統的全面自主化,表明中國已全面掌握高速鐵路核心技術、具備設計制造滿足世界各國不同需求動車組的能力。對于打造中國標準動車組品牌,助力中國高鐵"走出去",具有重要意義。
什么是中國標準動車組?
簡單地來,中國標準動車組就是采用中國標準打造,具有全面自主化、標準化的動車組列車。采用的重要標準涵蓋了動車組基礎通用、車體、運用維修等全部13個大的方面。
目前已經下線的,也正是上述"時速420公里兩車交會視頻"中參加會車實驗的兩款車型:CRH-0503(金黃色涂裝)和CRH-0207(藍色涂裝),有網友親切地稱為“土豪金”和“藍海豚”。
中國標準動車組的研發、誕生,可謂是中國制造最具亮點和精華的代表之一。
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特別了解到,最早在2004年,按照"引進先進技術,聯合設計生產,打造中國品牌"的方針,我國展開了鐵路史上規模最大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工程。其中,中國南、北車(現中國中車的前身)分別引進消化了日本川崎、德國西門子的技術。
直至2006年,我國誕生了第一列經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并實現國產化的時速200公里的高速動車組,并轉入批量生產,宣告我國正式進入高速列車領域。
在此之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盡管中國高鐵列車生產實現了國產化,但高鐵列車最核心的兩大系統--牽引電傳動系統和網絡控制系統使用的都是龐巴迪、川崎、西門子和阿爾斯通等的國外技術。
自2012年開始,在中國鐵路總公司主導下,集合國內有關企業、高校科研單位等優勢力量,開展了中國標準動車組研制工作。
有消息稱,今天試驗完畢之后,兩列標準動車組將赴哈大高鐵,進入載客試運營階段。
中國高鐵到底有多牛?
中國高鐵已奪得多項世界第一!
據了解,早在2010年12月3日,在京滬高鐵棗莊至蚌埠試驗段,CRH380AL新一代高速動車組創造了當時時速486.1公里的世界鐵路運營第一速。對于今天中國標準動車組兩車相會的沖高試驗,業內人士也感慨良多。
2011年12月,由中國南車研制的更高速度試驗列車,又稱500公里試驗列車,在中國南車四方股份公司落成,設計速度500公里,在高速列車國家工程實驗室中創造了605公里的最高輪軌試驗速度。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速鐵路事業的快速發展,目前,我國鐵路投入運營的動車組已有2395余組,居世界首位,安全運行里程超過37.4億公里。從引進技術到領先全球,短短10年間,高鐵不僅獲得了國人點贊,也贏得了世界目光。
到2015年底,中國鐵路營業里程達12.1萬公里,居世界第二位,高鐵營業里程突破1.9萬公里,占世界高鐵運營里程的60%以上,居世界第一位。可以說,中國已經建成成網運營的高速鐵路網絡,是世界上高速鐵路建設運營規模最大、技術最全面、管理經驗豐富的國家。
而據經濟日報報道,不單是在國內,目前,中國鐵路“走出去”項目推進順利,已經遍及亞洲、歐洲、北美和非洲,一批項目取得重大進展……高鐵“走出去”實現歷史性突破。比如:中老(老撾)鐵路、印尼雅萬高鐵、匈塞(匈牙利-塞爾維亞)鐵路、俄羅斯莫斯科至喀山高鐵。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