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1-22 22:51:02
據新華社報道,臺灣第三大航空公司復興航空董事會22日通過決議,解散公司,即日起全面停航。
每經編輯|謝欣 吳凡
每經記者 謝欣 實習記者 吳凡
成立65年的臺灣復興航空,如今卻面臨著解散的命運。
據新華社報道,臺灣第三大航空公司復興航空董事會22日通過決議,解散公司,即日起全面停航。
復興航空當天上午召開臨時董事會,通過解散決議,并將決議交股東會討論,于股東會通過后施行。在之后舉行的記者會上,復興航空董事長林明升宣布:由于財務狀況惡化,公司將退出臺灣航空業。
2014年和2015年,復興航空曾兩次發生空難,而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綦琦11月22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空難對復興航空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不過主要還是公司運營方面的問題。
復興航空停飛
據中新網報道,有旅行社11月21日上午就發現復興航空訂位系統已死鎖,復興航空原本對外說法是訂位系統有問題,之后又緊急通知旅行社,因航班調度,全天訂位死鎖,讓外界感到不尋常。
針對上述事件,11月21日晚間,復興航空發布聲明稱,22日停航一天并召開臨時董事會后向社會大眾說明處理方式,旅客可辦理退票全額退費,預計45天內退費。
22日上午,復興航空召開了臨時董事會,據新華社報道,臺灣第三大航空公司復興航空董事會22日通過決議,解散公司,即日起全面停航。宣告成立65年的復興航空走入歷史。
當天下午,在復興航空舉行的記者說明會上,臺灣復興航空執行長劉東明表示,公司解散并停飛,衍生的員工資遣、旅客權益問題,將透過12億元新臺幣信托資金確保。
林明升說,經歷兩次空難之后,盡管公司采取多項革新,但業績始終未能恢復先前水準,加上航空業景氣不振,財務狀況持續惡化,由于后續未見樂觀,才忍痛解散公司。
“空難是一方面,主要的還是復興航空的運營問題”,綦琦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復興航空主要運營臺灣本島到離島的一些航線,比較像大陸的支線航空,類似幸福航空,機型較小,而由于宏觀經濟不理想,加之兩岸間的航空市場的低迷,影響到它主要面對的市場和基本盤”。
據海外網報道,復興航空高管曾對媒體表示,公司處境困難、大環境不好,加上陸客赴臺大幅減少,短期內無解,又找不到策略性投資人,不能一再拖累母公司,已不得不走上停航一途。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復興航空雖在空難后力圖改善飛行安全,但營運沒有起色,2016年前三季度虧損達22.1677億元新臺幣。
記者11月22日致電復興航空上海辦事處,但對方電話顯示“所有客服都處于繁忙狀態”。
復興航空退出后,原先的相關航線是否會出現市場空缺?綦琦認為,其市場定位不存在與別的航空公司直接的競爭,但關鍵還要看是哪些航線,比如兩岸間來往的航線可能會有一部分讓出,但這一塊兒整個市場也是低迷的。
曾半年內兩次空難
復興航空為臺灣第一家民營航空公司,于1951年創立。距今已有65年歷史。復興航空主要經營臺灣地區內航線、兩岸航線以及區域國際航線等。樞紐機場為桃園機場及臺北松山機場,提供客運和地勤代理的服務,目前是臺灣第三大航空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復興航空從掛牌上市到停飛解散,不過短短五年時間。
2011年復興航空上市之際,曾被視為臺灣的航空新星,以“小而美”的姿態被并列成為“航空三雄”。
據海外網報道,2012年11月,復興航空董事長林明升在法國空客總部接回首架A330客機,那曾是復興航空員工士氣最高昂的一年,“因為飛出臺灣、因為有大飛機了,因為獲利比別人好”,也是對林明升接手經營的肯定。當時復興航空還曾提出“5年內飛遍亞洲主要城市”的目標。
然而,2014年和2015連續兩年的空難,給了這本蓬勃向上的老牌航空公司兩記重拳。
2014年7月23日,復興航空從高雄飛馬公的航班GE222,當天傍晚在澎湖縣湖西鄉西溪村緊急迫降失敗墜毀,共造成48人死亡。盡管澎湖地檢署檢察官事后起訴了塔臺人員,但毫無疑問的是,復興航空已元氣大傷。受此影響,在2014年度航空公司安全排行上,復興航空位列十大“最危險航空”之一。
短短半年過后,2015年2月4日,復興航空航班GE235在松山機場附近失事,墜毀在臺北市基隆河,共造成43人罹難、15人受傷。連續的空難事件,給復興航空所帶來的除了設備、現金上的壓力外,還有品牌安全性的坍塌。
復興航空資本額如今已不到百億,空難對資金的影響,外加航空業本身就高的資本壓力,讓成立65年的老牌航空公司最終倒下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