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1-29 01:06:06
11月15日,由每日經濟新聞舉辦的“健康險創新論壇”召開,10位與會業內人士圍繞控費、數據、創新三大主題深入交流。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袁園
◎每經記者 袁園
11月15日,由每日經濟新聞舉辦的“健康險創新論壇”召開,10位與會業內人士圍繞控費、數據、創新三大主題深入交流。
參與對話環節的業內人士包括:弘康人壽總裁張科、平安健康險戰略企劃部副總經理蒲璞、同方全球人壽產品開發部負責人、華夏人壽法人保險事業部總經理張新、長城人壽經代團險部總經理蘇蘊輝、渤海人壽多元渠道部總經理劉剛、國華人壽信息技術總監趙巖、大數醫達創始人鄧侃等。
與會人士就健康險的市場前景、發展困境與大數據結合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為健康險的長遠發展給出了個人意見和建議。同時,參會人士期待,未來健康險產品能夠成為市場上的主流產品之一。
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我國商業健康險高速發展。保監會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健康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為3430.41億元,同比增長86.77%。
目前,保險公司在發展商業健康險的過程中,如何更好地與醫療服務方合作,獲得更多的醫療信息和數據,從而制定出更加個性化的產品,并控制自身的成本,成為擺在諸多保險公司面前的一道難題。
在每日經濟新聞11月15日舉辦的“健康險創新論壇”上,與會業內人士指出,健康險盈利情況不樂觀,可以從數據互通、醫療資源共享等方面入手,實現控費端資源的合作,來解決這個問題。
健康險短期盈利狀況堪憂
實際上,國內商業健康保險的發展看似不錯,但專業險企可能仍在虧錢。多年以來,業內對商業健康險的定位尚不明晰,還沒有走上專業化的發展道路。險企在醫院和機構遇阻,導致醫療費用風險較難控制,賠付成本居高不下,如何省著花錢成了商業健康險發展的難題。
同方全球人壽產品開發部負責人表示,因為過度治療、理賠標準不完善等問題導致醫療理賠率太高,保險企業面臨的風險較大,尤其是團體醫療險盈利情況都比較差,這給醫療險的發展帶來一定困難。目前集中做重大疾病保險,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重疾險的風險較容易控制,而不是說大家更需要重大疾病保險,不需要醫療險。
據悉,商業健康保險的核心是醫療服務,其主要圍繞醫療資源做尋找、評估、優化和監督四方面工作。首先要為客戶搭建醫療資源綠色通道,在此基礎上對醫療資源做出評估,然后再優化資源、精確分診,同時還要監督醫療資源的服務。因此,即使保險本身擁有高利潤回報,可以在保費收繳后做二次投資,但作為消費險的健康險卻仍然無法在世界上做大。
此外,健康險所面對的是越來越不健康的環境和越來越高的生活風險,隨便一種疾病或許就能花穿保額。
“整個健康險在中國大陸,賠付情況都是比較高的,盈利狀況也是不樂觀的。事實上,很多國家和地區的健康險都處于微利狀況。從北美和歐洲的商業健康保險來看,尤其是歐洲的商業健康保險,總體來講也是屬于微利的。”渤海人壽多元渠道部總經理劉剛認為,健康險盈利狀況不樂觀,一是由于普遍存在的逆選擇風險,短期還很難看到解決的辦法;二是作為商業保險公司,在與醫療系統談判的時候是不對等的,也無法實現在醫療費用和診療費用上對成本的管控,目前尚沒有一個特別好的解決辦法。
共享數據、醫療資源成解決之道
面臨健康險控費、盈利難題,與會人士呼吁,應該從大數據精準分析、數據共享和醫療資源共享等方面進行解決,但目前尚未形成行業共識,仍有很多壁壘有待打破。
“之前阿里曾經想做類似的事情,把各家公司的數據整合到它的數據系統里面,這樣保險公司就能夠相互進行合作。”華夏人壽法人保險事業部總經理張新表示,險企把數據給阿里的前提是,阿里后續會幫助保險公司做大數據的精準分析,因為它有海量數據,可以去比對客戶的消費習慣,客戶購買的產品,然后還可以協助保險公司催繳、續期保費。
張新介紹說,但是這項事情沒有推動下去,其中可能有很多待考慮的問題,比如說客戶信息的安全性,這在保險條例里也是有相關規定的。雖然他承諾過不做任何泄露客戶信息的事情,但是險企做了這個事兒,實際上就已經開始把客戶信息透露給了第三方。所以在這方面還是存在壁壘的。如何去整合這些資源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除了整合數據,醫療資源共享也成為業內認為可以解決健康險盈利的一個途徑。近年來,很多大的保險集團都開始收購醫院,來作為支撐健康險發展的一個醫療支柱,這也被看做是解決健康險發展的一個方法。
“相對來說,平安在醫院的布局做得還不算很激進,因為醫院相對來說是一個比較重資產的業務。而且醫院管理這方面,實際上相對來說也是蠻專業的。”平安健康險的戰略企劃部總經理蒲璞表示,平安有一個整體的醫療戰略,也就是兩個聚焦:一是聚焦資產;二是聚焦健康。所以這兩年,平安在這方面有所作為。第一個就是線上布局,站在整個集團的角度上來看這個問題的話,線上平安保險主要是通過平安好醫生這個入口,希望能夠抓住線上的入口;其次是線下布局,主要是通過萬家診所(都是一些獨立的法人企業),希望能夠把線下的診所打通。
對于醫院這方面,顯然不是所有險企都能做到的。“目前醫院相對來說是一個重資產。同時,醫院原有的利益格局很難去打破,因為醫院內部原有的治理、原有的衛生體系理念都是很難打破的。”蒲璞認為,業內布局醫院還是要謹慎。
對此,劉剛認為,與大醫院收購所不同的是,中小商業保險公司自己聯合起來,比如說把各自手里的醫院網點資源拿出來,實現共享,實現在控費端資源的共享和合作。有可能這是一個可行的辦法,對整個保險行業來講,對于商業保險公司從事健康險來講,應該是一個很有幫助的做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健康險控費方面,多家公司負責人表示希望跟醫院打通醫療數據,從而更精確地了解投保人的健康狀況,但在打通醫療資源方面,業內人士還是希望從國家層面、頂層設計方面來推動。
嘉賓觀點
弘康人壽總裁張科:重疾險與終身壽險解綁是一種探索
◎每經記者 袁園
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健康險就呈現出了急速發展的態勢,在市場需求的刺激下,保費規模、產品數量等快速膨脹。但作為尚未發展到成熟階段的健康險,各家保險機構所能做的也就是不斷地去嘗試。
弘康人壽總經理張科在每日經濟新聞11月15日舉辦的“健康險創新論壇”上表示,目前,弘康人壽在醫療險方面的業務涉及并得不多,但在重疾險方面,還是有一些嘗試的。“在這方面我們做了一些小創新,不再將重疾險與終身壽險捆綁在一起。”張科坦言,“這兩款產品的功能完全不一致,特別是在中國當前的社會和經濟文化背景下,中低保額的終身壽險并不能完全體現它的價值。將兩款功能各異的險種強行捆綁在一起,很可能出現‘1+1
張科進一步坦言,“總體說,健康險市場發展前景遠大,消費者也非常需要這樣的產品。”健康險跟其他險種不同,受醫療政策及大環境影響很大,需要保險公司實時掌握并不斷地創新。
國華人壽信息技術總監趙巖:電商為意外險健康險發展提供新模式
◎每經記者 涂穎浩
國華人壽信息技術總監趙巖在每日經濟新聞11月15日舉辦的“健康險創新論壇”上表示,就國華人壽而言,長期返還型的意外險和健康險目前占其長期性產品約40%~50%的份額,其中,意健險在電商部門的銷售占比較大。而且基于對市場利率下行的判斷,未來將進一步的提高意健險,尤其是長期返還型意健險的銷售比例,以起到費差上的對沖作用。
趙巖分析稱,一方面,從客戶體驗的角度看,以電商渠道為主要載體的健康管理產品會有較大商機;另一方面,電商渠道對未來中國意健險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新模式。“從電商渠道獲得的意健險客戶,比傳統渠道獲得的要低10~20歲,這塊市場未來會有很大空間。”趙巖表示。
從成本的角度看,相比傳統渠道占據了太多的銷售前端成本,目前互聯網首期費用還比較低,而較低的渠道費用將有助于整個業態的發展。
此外,在互聯網渠道銷售健康險,可以與再保險之間形成一個良性的互動。趙巖指出,現在很多險種在首年是公司自擔風險,理賠數據顯示并沒有多少賠付。第二年自保公司可以case by case地給發來再保險的協議,有助于行業降低中國的再保險成本。尤其是意健險,其特點是再保險的成本決定整個行業意健險成本的60%~70%。
大數醫達創始人鄧侃:大數據與醫療結合可解決知情權問題
◎每經記者 袁園
大數醫達創始人鄧侃在每日經濟新聞11月15日舉辦的“健康險創新論壇”上表示,“從當前用戶在網絡上搜索醫療的關鍵詞等方面看,用戶關心的有兩件事,第一是知情權,即診斷和解釋;第二是行動方案,包括后期就診時的找醫生、找保險等”鄧侃表示。
因此,鄧侃把醫療和大數據結合起來,以解決兩個問題:第一,癥狀對應疾病,以解決知情權的問題;第二,盡可能收集所有醫院的案例,準確地了解醫院、醫生的特長,為患者提供就醫參考。
鄧侃表示,大數據對保險的作用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產品設計方面。在險企發布產品之前,可以跟大數醫達聯合做設計方案,以提供健康險保障范圍內各種病例的平均治療費用等。同時,還可以給健康險產品的服務項目提供建議,使它的附加、后期服務更貼合消費需求;
第二,獲客方面。大數據可以通過對用戶需求分析,向用戶推送特定產品。“在客戶有需求時兜售產品,效果是最好的。”鄧侃表示,大數醫達可以收集客戶的健康狀況進行精準營銷。
第三,審核單子方面。目前,國內醫保信息并不完善,消費者去醫院就醫時對個人信息的審核也不嚴謹,這些行為給保險公司的后期核保理賠帶來了困難。鄧侃表示,如果通過大數據回溯機制進行審核的話,這些行為就很容易被審查出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