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1-30 00:56:26
Ioannis Prassas 博士在郵件中稱,雙方討論后,武漢優爾生方面承認他們寄過來的試劑盒中的原始抗體是通過小鼠免疫的,這正是試劑盒有問題的有力證據。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金喆 吳澤鵬
每經記者 金喆 吳澤鵬
提到“云”概念,人們就會聯想到高大
上的行業,從主營業務上看,武漢云克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云克隆公司)正是處在醫學前沿的體外試劑領域。
但這家企業卻相當低調,即便到了向
資本市場發起沖擊的階段,云克隆公司依舊如此,除了一些日常披露的公告,網絡上關于這家公司的信息只有幾篇當地媒體的專訪報道。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當地媒體報道中,云克隆公司的產品被宣傳為“在世界范圍內,都是前沿和稀少的”;報道還稱,包括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的醫學實驗室,均使用其產品。
但記者調查卻發現,云克隆公司的核心產品ELISA(中文全稱為酶聯免疫吸附法)曾經遭到過海外學者的質疑,其子品牌優爾生(USCN)的一款試劑盒被指無效。
記者與一位多倫多大學博士取得了郵件聯系,在郵件中,這位博士表示,其通過網絡購買了價格為700至800加元的USCN試劑盒,但實驗卻沒有進展,最后才意識到失敗的根源是ELISA試劑盒中的抗體。
●海外博士發文炮轟
2014年,當時為多倫多大學研究人員的Ioannis Prassas博士在生命科學國際核心刊物Clinical Chemistry上撰文指出,為了驗證他們一項重大發現——人體新型的胰腺癌生物標志物CUZD1,他和他的研究團隊整整忙碌了兩年時間、花費的研究經費超過五十萬美元,但一直失敗。
Ioannis Prassas博士在文章中表示,他使用USCN和R&D公司兩個供應商的試劑盒做對比實驗,發現USCN生產的CUZD1試劑盒中的抗體被驗證無效。他在論文中提到,對比實驗結果顯示,CUZD1并未與目標抗原結合,而是與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抗原CA125結合,Ioannis Prassas博士這才意識到失敗的因素是一支包含在CUZD1 ELISA試劑盒中的抗體。
文章稱,這種特異性直接導致了ELISA實驗結果的巨大偏差,從而造成了該研究項目的接連失敗。因此,Ioannis Prassas博士在文章中將矛頭直接指向試劑盒產品的供應商USCN Life Sciences(即云克隆公司前身武漢優而生)。
無獨有偶,更早之前的2012年,美國另一家使用USCN供應的試劑盒的研究團隊也遭遇了相似情況。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搜索學術期刊論文發現,來自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翰分校醫學院腎臟科的Orlando M. Gutiérrez與其他四名來自哈佛醫學院的學者,在醫學行業權威刊物American Journal of Nephrology發文稱,他們同樣將R&D公司和USCN生產的HJV ELISA試劑盒做交叉實驗,發現R&D公司的試劑盒可以檢測到不重組人HJV蛋白,但USCN的試劑盒不能。
文章稱,如果試劑盒中的抗體為真,肯定可以通過WB實驗檢測到。團隊從USCN Life Sciences公司購買的ELISA抗體存在嚴重的特異性問題,并因此讓他們蒙受巨大損失。據此,他們提醒科研人員要謹慎選擇該公司銷售的ELISA試劑盒。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數次聯系Ioannis Prassas博士,求證文章中所提的實驗問題。在等待半個月后,11月9日,目前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附屬西奈山醫院從事科研工作的Ioannis Prassas博士回復了記者的郵件。他明確告訴記者,文章中提到的USCN試劑盒生產廠家為武漢優爾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對于為何選擇武漢優爾生生產的試劑盒,Ioannis Prassas坦言,武漢優爾生是當時唯一能提供CUZD1蛋白試劑盒產品的公司,他大約花費了700至800加元在網上購買了產品。
“我曾經嘗試過幾次聯系武漢優爾生公司的人,最后通過電話與他們溝通。”Ioannis Prassas博士在郵件中稱,雙方討論后,武漢優爾生方面承認他們寄過來的試劑盒中的原始抗體是通過小鼠免疫的,這正是試劑盒有問題的有力證據。記者注意到,Ioannis Prassas博士之前在論文中多次提到實驗是為了驗證人體新型的胰腺癌生物標志物CUZD1。
實際上,對于科研人員來說,他們希望通過ELISA試驗得到理想的實驗結果,并且這個結果要足夠穩定、可以長期被重復和再現。然而,作為生物學研究領域應用最廣泛的工具,抗體產品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卻困擾著科研團隊,并直接影響研究項目的進展。
Ioannis Prassas博士也在郵件中談到,在他的文章發表后,很多科研人員告訴他也遇到過類似事件,包括來自中國制造的抗體。不過,他不清楚他們使用的是哪些公司的產品。
記者在公開資料中未能找到云克隆方面對Ioannis Prassas博士文章的回應。隨后,記者嘗試聯系云克隆公司進行采訪,也遭到拒絕。
今年7月,湖北當地媒體《長江日報》在報道中提到,云克隆的創始人之一、總經理兼董秘何峰容曾經描述過云克隆的銷售模式:
“2008年,她和李華淵等合伙人一起組建了公司,剛開始創業的時候只有四五個人,創業之初,行業銷售檢測試劑盒主要靠去各個科研單位聯絡。后來嘗試著做起了電商,把產品放上網。沒過多久,公司收到一封英文郵件,一家丹麥的實驗室在網上搜到了相關產品,想進一步了解、訂購。隨著市場擴大,哈佛大學也找上門來。科學家們在檢索文獻時發現,業內一些引用率高的論文里,都提到使用了這一產品做實驗。于是,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強生公司、輝瑞公司等知名大學和藥企的前沿實驗室紛紛慕名而來,都使用了云克隆的產品。”
●指標數量遠超國際巨頭?
在北方地區一位王姓經銷商看來,云克隆公司最大的優勢就是產品指標多、覆蓋面廣,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一些很多同類生產廠家不能提供的稀有指標,通過云克隆公司可以定制出來。
對于這一點,優爾生另一創始人、云克隆董事長李華淵在2010年接受《湖北日報》記者采訪時談到,一些特定的抗原抗體在市場上根本買不到,優爾生為了完成生產,只好通過自己的力量去研究、開發、生產這些特定的抗原抗體。
在該次報道中,李華淵還表示,只要客戶或代理商到公司來看一看,就知道公司現在的研發能力比較強。優爾生擁有一個二十多人的研發團隊,占全公司員工總數的2/3,幾乎都是擁有生物技術、免疫學等專業碩士或者博士學歷的專業人才。
2011年,李華淵再次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提到,2007年剛投產時,在國際市場還可以采購到特定抗原和抗體,后來即使出再高的價格國外也不供貨了。于是,他用誘人的福利和良好的事業空間全世界挖人,從英國、美國和國內高校引進了一批博士和碩士,自主研發這種特殊的抗原和抗體。
招股書顯示,2013年~2015年,該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706.82萬元、728.20萬元和738.24萬元。截至2016年3月31日,公司員工人數有115人,其中技術研發人員40人,研究生以上學歷35人,目前每月可研發生產蛋白300種、抗體320種、多肽100條。
據云克隆稱,截至2015年末,可以提供約11000余種蛋白、19000余種抗體以及7000余種免疫檢測試劑盒。據其官網介紹,近7000種檢測試劑盒主要是ELISA試劑盒,也有少部分是CLIA試劑盒,這些試劑盒目前基本上都只能用于科學研究,不用于臨床診斷。云克隆公司還表示,不是所有的抗體都能作為ELISA或CLIA的應用選擇,配對這一門檻將大部分抗體擋在了門外,它需要更好的高親和力和高特異性的抗體。
但一家ELISA試劑盒生產企業創始人劉偉(化名)對記者表示,ELISA試劑盒的生產過程相當嚴謹且復雜,對實驗室人員、設備和技術力量要求都很高。以清潔級實驗兔為例,一只兔子取血后只能提取出一種抗體,免疫時間需要兩到三個月,成功率只有20%左右,據此計算,成功研發一種抗體需要5只兔子。
“成立幾十年、全球科研ELISA試劑盒行業最大的R&D公司,到現在也只有幾千種指標。”劉偉如是說道。
以業內知名的國際試劑盒品牌R&D為例,記者在R&D Systems公司官網上看到,其提供ELISA即用型試劑盒、ELISA非即用型試劑盒、供模式生物研究的ELISA試劑盒和ELISA 開發定制服務。R&D Systems介紹,目前公司可提供超過400種ELISA試劑盒,并稱“高質量抗體是高性能ELISA的基礎”。
10月28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實地走訪了云克隆公司并要求就以上問題進行采訪,但遭到拒絕。
記者在現場見到,該公司一樓前臺無人辦公,大門口保衛處人士及另一工作人員向記者確認何峰容在公司內,經門衛通報后,一名工作人員接待了記者,該人士自稱負責公司人事部門,同時負責對接媒體,她確認此前曾收到記者的采訪資料,但表示董秘何峰容不在公司,并拒絕了采訪,“我們公司現在不接受采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