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4-21 10:50:47
途牛依舊增收不增利,2016年運營虧損25.19億元(3.62億美元),凈虧損達24.42億元(3.51億美元)。
每經記者 夏冰 每經編輯 盧祥勇
在資本方面素來長袖善舞的途牛,相繼引入了京東、海航投資,由此引發股權大變臉。遺憾的是,資本的入局,并未緩解眼下虧損日趨擴大的局面。數據顯示,途牛在2016年運營虧損25.19億元(3.62億美元),凈虧損達24.42億元(3.51億美元)。
海航京東分列二大股東
來自最近一次途牛向美國證監會SEC提交的截止到2016年3月31日的經審計的年度財報顯示,位列大股東第一位的仍舊是海航集團。BHR Winwood Investment Management Limited(海航集團)持有100,786,465股,占比為26.5%,擁有途牛18.8%的投票權。京東持有途牛78,061,780股,擁有20.6%股權,擁有14.6%的投票權,成為途牛第二大股東。DCM有34,829,512股,占股9.2%,有6.5%的投票權;Unicorn Riches Limited(弘毅資本)持有27,436,780股,占比7.2%,擁有5.1%的投票權;
報告還顯示,截至2017年3月31日,管理層持股方面,途牛CEO于敦德持有19,392,200股,占比5%,擁有20.9%的投票權;途牛總裁嚴海鋒持有15,573,733股,占比4.1%,擁有14.5%的投票權。
此外,攜程在2014年、2015年相繼投資5000萬美元持有途牛部分股權,途牛此次提交的報告則披露,截至2017年3月31日,攜程持有途牛12,481,034股,占比3.3%,擁有2.3%的投票權。
去年途牛并未發生大宗的收并購。財報披露,途牛在2016年的總營收突破100億元,達105.6億元(15.21億美元),同比增長接近38%。但途牛依舊增收不增利,2016年運營虧損25.19億元(3.62億美元),凈虧損達24.42億元(3.51億美元)。
途牛年報顯示,從2012年到2016年的5年間,年度總收入由2012年的11.20億人民幣一路飆升,到2016年達105.66億人民幣。2015年途牛總收入為76.81億元,2016年途牛總收入同比增加約38%。虧損方面,對比2015年的凈虧損14.62億元來說,也是大幅增加。
“錢景”堪憂
和虧損一樣尷尬的是,投資者似乎也更不看好途牛。4月20日,其開盤報8.29美元/股,收于8.02美元/股,和最高峰時的24美元/股相比,縮水了幾乎1/3,接近上市時9美元/股的發行價。
年報指出,鑒于業務環境改變和其它發展需求,途牛仍然可能爭取更多現金資源,為未來可能采取的市場營銷或投資提供現金儲備。
近幾年,途牛在品牌營銷方面“燒錢”燒出了名氣,大手筆的營銷費用投向熱門綜藝冠名和明星代言費、廣告費。持續的加大品牌影響力的砸錢,換來了巨大的品牌影響力及辨識度,但對于途牛來說,如何抓緊時間回到正途考慮盈利問題才是關鍵。
記者注意到,2016年11月,途牛舉辦周年慶時宣布在下一個十年途牛將成為集團化公司,并拆分為旅游度假子公司和金融科技子公司,接下來的戰略之一就是要提升盈利能力。怎么盈利?一方面增加毛利率較高的自營產品,另一方面降低大規模投放品牌廣告成本,對會員精準營銷提高復購率。
“盡管股權如何變動,途牛經營的主導權還在管理層。從途牛的整體規劃來看,未來還是以業務拓張為主,融資需求還存在,但是因為行業現在已經走出價格戰的怪圈。所以,途牛在拓張的同時,壓縮成本、精細化管理也成為運營重點。”易觀國際分析師朱正煜對記者分析指出,從財報披露中可看到的是,途牛在成本上開始加以控制。
值得注意的是途牛和它的親戚“攜程”從去年年初開始便不再和睦。從“封殺門”到“論文戰”,從”出境游第一之爭”到“斷供門神補刀“等一系列的明爭暗斗,與攜程的關系走向也給途牛帶來“成長的煩惱”和競爭壓力。
對此,朱正煜分析稱,途牛在過去兩年在渠道端投入很大,是靠高額的用戶投入拉動增長。現在在目的地分布上覆蓋比較全面,跟團游產品的分銷也是第一,這就是跟攜程競爭的最大特點。但是,問題在于虧損目前難以迅速下降 ,必須要靠壓低供應鏈成本增加盈利,同時動輒400元的用戶開發成本也需要精簡。途牛與海航達成合作,在資源合作上會存在一定優勢,在這一點上攜程線下資源相對不全面。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