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 2017-05-24 11:13:52
“從4月份統計數據上看,貸款數量上也是略有上升,并非像一些媒體報道那樣銀行都在收縮貸款。并且從貸款投向上看,對公增速更快,近期比較熱的消費類增速并不明顯。”華南區域某農商行戰略部副總表示。
隨著去杠桿和“縮表”繼續,近期資金市場利率體系出現不少“活久見”的反常現象。
繼債市的M型收益曲線后,5月22日,一年期Shibor(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報4.3024%,已超過銀行間市場的一年期貸款基礎利率(LPR)4.3%,首次出現銀行間拆借利率超過貸款基準利率的倒掛現象。
而從5月23日Shibor報價走勢看,一年期報價繼續上升1.13個bp,報4.3137,再創新高,利差倒掛進一步擴大。
國泰君安證券固收分析師徐寒飛表示,利率的變化反映的是商業銀行負債和資產的“邊際”成本差異。同期限Shibor和LPR出現倒掛,意味著負債(主要是同業負債)在邊際收緊,而資產端(信貸資產)則仍然保持邊際寬松,前者與同業“縮表”有關,后者與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偏弱有關,都符合當下的經濟大環境。
量寬價漲新趨勢
伴隨著銀行同業資金成本的上漲,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銀行存貸款和內部資金轉移定價(FTP)普遍上調。
某大行同業業務人士表示,“五一”節假期后該行ftp上調了20個bp,近期ftp調整頻率相較之前明顯增加。
華南某股份制銀行同業業務人士表示,一年期Shibor的報價非正式成交價,lpr也非現實中目前執行的貸款利率,商業銀行的貸款利率一定要覆蓋成本,所以加權利率上浮是必然的。上一次ftp上調在半個月前,總行定價上調20bp,分行還有微調空間。
某華南城商行金融市場部高管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上調是普遍現象,但漲幅各不定。一般農商行、城商行上調40個bp也不算高,這主要取決于之前的定價。
某華南農商行戰略部副總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從時間線看,去年11月份貼現利率就保持上升,今年2月份開始貸款發放利率保持緩慢上升趨勢。
“但從4月份統計數據上看,貸款數量上也是略有上升,并非像一些媒體報道那樣銀行都在收縮貸款。并且從貸款投向上看,對公增速更快,近期比較熱的消費類增速并不明顯。”該人士補充。
前述城商行高管則表示,目前大多銀行的許多業務規模都在收縮,包括貸款投放量。但收縮業務的主要原因并非資金價格上漲,而是信貸額度用盡和監管政策影響。
民生證券宏觀固收研究主管張瑜表示,在監管希望調整同業信貸過度放量,進行“同業縮表”過程中,出現“量縮價漲”的過程是必然的。目前同業利率和貸款利率的倒掛表明了目前的去杠桿是金融體系內的去杠桿,雖然目前看企業融資成本在升高,判斷去杠桿傳導至實體還為時尚早。
人大貨幣研究所研究員曲強則表示,銀行間拆借資金很多用于理財對接的資金池內產品配期和非標對接。而非標大多是對接房地產、地方平臺和部分過剩產業等利潤高的領域。在央行收緊河道后這部分利率抬升,但即使這部分利率不高,也大多沒有進入傳統實體經濟領域。所以目前的同業利率抬升還是在正常的金融去杠桿過程,是符合監管預期的。
張瑜指出,央行緊平衡的貨幣政策下,即使后續因避免流動性風險有所松動,也不會再出現原來量價雙松的局面。接下來央行將維持流動性穩定,保持貨幣量足夠,但價格大概不會放松,防止金融機構繼續套利。目前看,雖然利率上行,但同業市場流動性并不緊張,只是錢“貴”了,以倒逼銀行去杠桿。量寬價漲大概率是接下來金融市場資金面的新常態。
6月面臨較大壓力
前述華南城商行高管指出,從趨勢看來,很多銀行已停止擴表,大多進行存量資產的改造工作。長線拆借的需求主要來自負債到期但資產尚未到期的剛需,而到期資產基本已不再續作。而目前中長期的價格主要是由央行引導,目的也是控制銀行擴表。
“資金面的緊縮還是看央行的態度,比如現在2萬億的需求,一年后5000億到期,即使不續作,如果央行回收5000億那么資金面量和價格也并不會有改善,機構不敢存僥幸心理。”該人士補充稱。
徐寒飛指出,Shibor超過LPR,很可能只是開始。只要資產平均利率超過負債平均成本,而且不存在退出機制,商業銀行就會依靠“規模”來對沖“利差”縮窄,直到資產平均利率低于負債平均成本。而且,隨著商業銀行在不斷增加信貸的“相對供給”,會導致信貸的利率與金融市場的利率水平進一步倒掛。
張瑜指出,在6月監管公布最終的自查結果前,5、6月份整體市場趨勢應該偏和緩,其間大多數銀行在朝著監管方向進行自我調整。實質性的沖擊應該在6月監管政策疊加第二季度mpa考核節點后。
南部某城商行同業人士指出,金融去杠桿還未過半,很多機構監管還未進駐現場檢查。監管進駐后會對此前提交的自查報告的具體細節進行具體檢查和提問,在進駐檢查完成前機構很難獲得最終的整改結論和整改方向。而如今,具體的監管進駐時間尚未明確。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