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1-06 08:10:02
定制家具行業迎來機構集中調研;60日線附近存在較強支撐;調研155家公司 機構關注“吃藥”行情;電商主題基金迎“雙十一”利好;機構調研激增 半導體行業最受關注。
中國證券報
調研155家公司 機構關注“吃藥”行情
截至11月4日披露的信息顯示,上周(10月30日至11月3日)兩市共計有155家上市公司接受機構調研,這一數據與此前一周相比增幅明顯。機構調研的對象中,工業機械、電氣部件與設備、電子元件等行業受到關注。觀察發現,上周機構還密切關注了“吃藥”行情的機會,中藥、醫療保健設備、藥品零售、西藥、生物科技、生命科學、保健護理設施等,都是機構重點關注的對象,四季度以來,“喝酒吃藥”行情下,機構正在密切關注醫藥相關板塊機會。
電商主題基金迎“雙十一”利好
“雙十一”臨近,在普通消費者準備“剁手血拼”的同時,電子商務板塊受到了資本市場的關注。數據顯示,近三個月來,截至11月3日,電子商務指數上漲2.7%,45只電子商務概念主題基金中,44只實現了凈值增長,平均單位凈值增長率超過10%。機構認為,積極擁抱電商渠道的傳統品牌、互聯網營銷代理商正受益新一波網購發展紅利,看好自有品牌跨境出口電商。
上市險企前三季業績顯著提升
營收1.59萬億元,同比增加18.9%,歸母凈利1184.04億元,同比增加28.2%。上市險企業績好于預期。從收入端來看,四家險企前三季度累計保費收入1.25萬億元,同比增加22.3%;從投資端看,股債雙雙回暖疊加投資資產規模小幅上升推動投資收益增長。民生證券分析師李鋒指出,從收入端來看,一是壽險保費高速增長,二是產險穩定增長,三是非車險業務快速增長。
上海證券報
60日線附近存在較強支撐
A股上周呈現震蕩回落的走勢,滬指接連跌破10日和20日均線。盡管保險板塊有所活躍而積極護盤,但以中小創為主的各類題材、概念板塊均有不同程度回落,對市場人氣造成了明顯挫傷,也使得盤中拋壓持續加大。中短線上,滬指仍有調整要求,但長期來看,養老金的持續入市將給A股提供足夠的流動性支持,預計后市指數下跌空間較為有限,60日均線附近存在較強支撐。操作上,可將倉位控制在半倉左右的基礎上,以長線思維逢低介入節能環保、生物醫療、5G、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板塊中的績優品種。
定制家具行業迎來機構集中調研
隨著三季報披露期的結束,機構對上市公司的調研熱情顯著回升。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記者發稿,滬深兩市共有189家公司披露了上周的機構調研記錄。其中,定制家具行業的調研情況引人關注。尚品宅配一周接待了多達156家機構登門拜訪,歐派家居、索菲亞、好萊客接待的調研機構家數也在75家以上。
喜迎政策利好 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前景廣闊
近日,最新一期《中國新能源汽車指數報告》披露的數據顯示,2017年9月新能源汽車綜合指數為33.9,較上月上升2.4,繼續呈現上行趨勢。報告指出,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不斷發展,新能源汽車必將在更多的城市中得到推廣應用。對于新能源汽車的前景,華商基金價值共享基金經理何奇峰表示,工信部頒布的幾項新政策將有助于國內盡快形成一條新能源汽車動力配套系統的產業鏈,行業潛力不容小覷。
證券時報
機構調研激增 半導體行業最受關注
伴隨三季報收官,機構扎堆調研的現象重現。10月31日,超過300家機構及公司參加了海康威視(002415)的業績說明會。其中私募是調研主力,千合資本、淡水泉投資等逾百家私募現身。 從行業看,兆易創新、晶盛機電、上海新陽、圣邦股份、北京君正等多家半導體產業鏈公司也迎來機構調研。其中,兆易創新、上海新陽、圣邦股份上周股價漲幅超過10%。近段時間,半導體國產化進程成為市場熱點,產業鏈相關個股走勢活躍。因此,各公司產能情況受到了機構投資者的重點關注。
滬市最貴新股本周申購
本周新股亮點頗多,恒林股份于周四(11月9日)申購,發行價56.88元,目前位列今年滬市第一高價新股,此前滬市發行價最高的新股是步長制藥,發行價55.88元。根據計算,恒林股份上市首日中簽者即可賺2.5萬元。若以近期新股10個漲停計算,中簽者可大賺13.6萬元。
本周解禁市值環比增加三成
根據滬深交易所的安排,本周兩市共有40家公司的限售股解禁上市流通,解禁股數共計27.24億股,占未解禁限售A股的0.32%。其中,滬市18.14億股,占滬市限售股總數0.45%;深市9.10億股,占深市限售股總數0.20%。以11月3日收盤價為標準計算的市值為453.27億元,占未解禁公司限售A股市值0.36%。其中,滬市17家公司為254.07億元,占滬市流通A股市值的0.09%;深市23家公司為199.21億元,占深市流通A股市值的0.12%。本周兩市解禁股數量比前一周37家公司減少了6.10億股,減少幅度為18.30%。本周解禁市值比前一周增加了104.86億元,增加幅度為30.10%,為2017年年內適中水平。
每日經濟新聞
外資進入A股猶如八仙過海 投資手法各顯神通
隨著外資越來越多地參與A股,他們的投資手法與策略也越來越清晰地展現在A股投資者面前。有些外資全面撒網,一買就買進幾十只股票;也有的幾乎是滿倉只買進一只股票。從三季度的外資進入前10大股東的持股數據可以看到,在今年7月~9月,外資共計增持了1530億元的A股。而其中不少的股票成為了今年漲幅驚人的大牛股,如貴州茅臺、恒瑞醫藥等。記者從這些QFII的名單可以看到,這些外資有國外中央銀行、主權投資基金,也有獨立的共同基金、慈善基金會,甚至知名的大學,類別五花八門。
*ST新億再現風波 控股股東稱重整投資人志在奪權
正處破產重整司法程序中的*ST新億(600145,SH),兩度爆出控股股東與重組投資人之間存在意見相左。在今年9月召開的*ST新億第三次臨時股東大會上,8名重整投資人股東投票否決了公司現任董事會提名的7名董事,10月27日,其中2家重整投資人通過媒體公開發布通知,要求召開臨時股東大會,并增補公司董事及監事。*ST新億目前的控股股東在回復上交所問詢時,直言重整投資人意欲奪取公司實控權。
消息面仍好 美股屢創新高
美股近期強勢主要與特朗普稅改推進相對順利相關。目前投資者對美聯儲12月加息已基本篤定,上周五美國公布的10月非農就業數據不如預期,這對股市原本都不算是好消息,但美股正處于信心膨脹期,對不利因素較為麻木。除稅改預期外,地緣政治局勢緩和、上市公司財報不錯等也對美股形成了一定的支撐。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中國證券報、上海證券報、每經網)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