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1-22 21:41:08
11月22日,尼爾森發布2017年第三季度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報告,顯示第三季度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比二季度增長2個百分點,達到114點,再創歷史新高。報告指出,這是就業預期、個人經濟狀況、消費意愿三大因素不斷改善,共同作用的結果。
每經編輯|張懷水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每經實習編輯 陳適
投資、出口和消費被認為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在經濟轉型升級的背景下,國內消費又有著怎樣的表現呢?
11月22日,尼爾森發布2017年第三季度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報告,該報告顯示,第三季度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繼續保持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比二季度增長2個百分點,達到114點,再創歷史新高。更值得關注的是,從2016年第四季度開始至今,我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已經連續4個季度實現正增長,從2016年四季度的106點一路上升至今年三季度的114點。
尼爾森中國區經理韋邵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呈現出明顯的結構變化和調整態勢,新舊動能加快轉換,傳統行業的過剩產能在逐步化解,新動能不斷培育。“就業、收入、物價等民生指數不斷改善,成為提升消費者信心指數的重要動力。”
根據尼爾森報告,第三季度消費信心指數的增長是就業預期、個人經濟狀況、消費意愿三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就業預期從二季度的68躍升至72,增長4個點;消費者的消費意愿依舊高漲,從上一季度的56增至58,達到2014年以來的最高值。與此同時,個人經濟情況也實現了小幅上揚,從69增長至70。
韋邵指出,根據本次統計分析,消費者信心指數的上漲主要由就業預期來拉動,尤其是東部和北部地區上漲較快。“就業預期好的前提下,消費者更加愿意去花錢,并且消費的對象和方式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對比上一季度,增加的主要是節能環保類商品。”
據報告統計,我國東部地區就業預期顯著提升,從75點躍升至80點,個人經濟情況和消費意愿也實現平穩增長;西部地區個人經濟情況和消費意愿領漲,其中個人經濟情況從60點躍升至66點;而北部地區同樣由就業預期領漲,從59點躍升至64點,個人經濟情況和消費億元也分別實現1個點的小幅上揚。
為何國民就業預期會在今年得到大幅提升呢?韋邵表示,隨著“多證合一”等“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市場活力得以不斷激發。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繼續向服務業轉型,增加了新的就業崗位,大幅降低了失業率。
據報告內容,啟動“多證合一”改革以來,全國日均新登記企業從2016年的1.5萬戶增至2017年的1.65萬戶。三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比去年同期增長30萬人,并有望提前完成全年1100萬人的目標。與此同時,31個大城市城鎮失業率達到2012年以來的最低點,為4.83%。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