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2-08 00:18:10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楊建 每經編輯 謝欣
每經記者 楊建 每經編輯 謝欣
在今年A股市場的分化行情下,私募行業又進行了一輪洗牌。從基金業協會備案數據可以看到,截至2017年12月4日,11月份私募機構共備案新產品1528只,創出了今年以來的新高,環比上月增加了52.95%。在發行熱情高漲的情況下,行業內“強者恒強”的分化現象依舊非常明顯,規模越大、成立越久的私募機構今年以來平均新發證券類私募產品也越多。
11月份私募發行熱情高漲
今年在監管增強的情況下,私募基金的發行熱情卻不斷走高。但斌今年由于港股的牛市以及重倉的貴州茅臺大漲,而使得旗下私募產品賺得盆滿缽滿。《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但斌近期頻頻發行私募新產品,在11月3日發行備案了東方道宇價值一號私募證券基金,此后在12月1日成立備案了銀河金匯東方港灣2號資管計劃,時隔不到一周,但斌又在12月6日再度成立了新產品東方港灣5號私募基金。
據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4日,11月份私募機構共備案新產品1528只,創今年以來的新高,環比上月增加了52.95%。今年以來,新發行證券類私募產品數量在15只以上的百億級私募機構有11家,其中合晟資產、高毅資產、映雪投資和景林資產是今年最“高產”的百億級私募,今年以來發行數量均在30只以上。重陽投資今年發行了15只新產品,和聚投資今年也發行了29只新產品。此外王亞偉的千合資本今年也成立了9只證券類私募產品。
私募行業在發行熱情高漲的情況下,行業內分化依舊非常明顯,規模越大的私募機構今年以來平均新發證券類私募產品越多。據格上理財數據顯示,今年100億元以上規模的私募平均發行12.34只新產品,而規模在50億~100億元之間的私募平均發行6.93只。規模在20億~50億元之間的中型私募平均發行7.72只新產品,而規模在10億~20億元之間的小型私募平均發行4.85只新產品,規模在10億元以下的私募平均發行1.15只新產品。
對此格上理財研究中心指出,成立時間較久的老牌私募機構大多都經歷過市場牛熊轉換的考驗,風控和合規體系也更為完善,在監管趨嚴的情況下,這些機構更容易被投資者認可,而一些新成立的私募機構則有待市場和監管的考驗。此外今年以來大中型私募機構優異的業績表現也是吸引投資者的主要因素之一。
行業呈現“強者恒強”局面
據格上理財數據顯示,今年100億元以上規模的私募旗下產品平均收益率為27.9%。規模在50億~100億元之間私募的產品平均收益率為10.98%。不過規模在20億~50億元之間的中型私募平均發行7.72只新產品,其平均收益率也達到了16.43%。規模在10億~20億元之間的小型私募平均發行4.85只新產品,平均收益率在17.73%。規模在10億元以下的私募平均發行1.15只新產品,平均收益率為9.55%。
顯然今年以來,大中型私募是業績、規模雙豐收,旗下產品平均收益率大幅跑贏小型私募機構,其中景林資產、高毅資產的業績表現尤為亮眼,二者今年以來旗下產品平均收益均超過50%。今年景林資產以68.25%的收益排名第一,高毅資產、源樂晟資產分別以59.68%和57.80%的收益位列二、三。明達資產今年以來以37.49%的收益率排在第四位,拾貝資產以34.3%的收益率位居第五,此外淡水泉以30%的收益率位居第六。值得注意的是,王亞偉旗下的千合資本今年以來平均收益率為26.06%。
對此格上理財研究員雷蕾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隨著整個行業的不斷發展、監管框架的不斷完善,未來整個行業的管理規模會不斷向一些投資能力優秀、風控能力卓越且企業管理良好的私募機構傾斜,行業“馬太效應”也將逐步凸顯。尤其是在今年,大型私募機構發行的產品越來越多,呈現出“強者恒強”的局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