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1-08 23:43:34
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新年伊始的1月是各保險公司開展年初銷售、業績起跑的“開門紅”時期。近年來,險企在“開門紅”銷售中暴露出諸如活動炒作、過度規模導向導致惡性競爭等問題,引發監管持續關注和升級。今年1月2日,民生人壽福建分公司就因欺騙投保人等四項違法行為,連收5份來自福建保監局的行政處罰決定書,公司及相關責任人受罰金額累計達81萬元。
每經編輯|胡楊
每經記者 胡楊 每經實習編輯 陳適
2018年1月2日,民生人壽福建分公司因銷售誤導連收5份來自福建保監局的行政處罰決定書。處罰決定書顯示,民生人壽福建分公司存在欺騙投保人,承諾給予投保人保險合同約定以外的其他利益,將保險產品的結算利率與銀行存款利率、國債利率、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進行片面對比,妨礙依法監督檢查共四項違法行為,因此對民生人壽福建分公司及相關責任人處以共計81萬元的罰款。
目前正值各保險公司“開門紅”銷售節點,為防止“炒停”促銷等不規范行為侵害消費者利益,監管部門嚴查銷售誤導。除民生人壽福建分公司以外,百年人壽等多家公司也有罰單“入賬”。
而在消費者教育方面,保監會于1月3日發布了《關于“開門紅”保險銷售的風險提示》,提醒消費者謹防保險企業“炒停”營銷和夸大宣傳,理智選擇保險產品。對此,相關分析人士表示,近年保險公司“開門紅”愈演愈烈,暴露出諸如活動炒作、過度規模導向導致惡性競爭等問題,引發監管持續升級。
同一天內,福建保監局陸續下發5份行政處罰決定書,涉事“主角”均為民生人壽福建分公司。具體來看,該公司存在四項違法行為:一是欺騙投保人,在介紹民生富貴鑫禧年金保險產品時,混淆保險與銀行存款的概念,虛假宣稱“三限”,即限人、限時、限額等,共涉及保單29件,保費收入151萬元。二是承諾給予投保人保險合同約定以外的其他利益,涉及金額51.51萬元。三是將保險產品的結算利率與銀行存款利率、國債利率、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進行片面對比。四是妨礙依法監督檢查。
對此,福建保監局對民生人壽福建分公司予以警告,處以59萬元罰款,并責令改正以上違法行為。另外,對于湯璟等當事責任人,福建保監局合計罰款22萬元,5份行政處罰決定書共涉及罰金81萬元。
對此,民生人壽方面相關人士回復《每日經濟新聞》稱:“這其實是公司提升經營管理水平的契機,結合處罰文件,公司全系統將開展自查自糾,清除風險隱患,提高合規水平,堅持以用戶為中心,堅持保險姓保,最終目的是更好地保障消費者權益。”
事實上,當前正值各保險公司“開門紅”之際,這一系列針對銷售誤導開出的罰單也引起了業內的廣泛關注。相關分析人士指出,近年來保險公司“開門紅”競爭愈演愈烈,其存在的問題逐漸暴露。為了在“開門紅”期間獲得較好的業績,像民生人壽福建分公司這種銷售不規范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在銀保渠道,將保險產品與銀行存款和理財產品相混淆或片面比較收益的現象尤為明顯。
民生人壽歷年1月及全年原保險保費收入(單位:億元)
數據來源:保監會 鄒利制圖
值得注意的是,新年伊始,因銷售行為不規范遭罰的并不止民生人壽福建分公司一家。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在各保監局于今年1月1日~1月5日公布的44份行政處罰決定書中,有19份與銷售環節相關。具體而言,華夏人壽寧波分公司、復星保德信人壽北京分公司、中國人壽北京分公司等均因欺騙投保人被處以罰款,關聯責任人也受到警告。
除此之外,“給予客戶保險合同約定以外利益”也是違規銷售的一個“重災區”。以身試法者包括大地財險、華泰財險等財產險公司,太保壽險等人身險公司,成都盛大保險代理有限公司等保險中介機構。這也反映出保險行業在過度規模導向下普遍存在惡性競爭。相關業內人士分析稱,“開門紅”階段,為了獲取更多規模保費,保險公司可能通過暗中支付手續費或者其他利益輸送的方式,擾亂市場秩序。
在業內看來,“開門紅”活動帶來的問題并不止于此。“開門紅”期間,保險公司往往更多是根據產品導向,主推幾款帶有儲蓄性質的保險產品,而非依據客戶需求進行產品推廣。愈演愈烈的“開門紅”暴露出以上種種問題,也因此引發了監管的持續趨嚴。開年頭一周內,各地保監局就公開了44份行政處罰決定書,與去年首周的28份相比,罰單數量增加超五成,“監管姓監”的基調繼續得到落實。
除在監管端加大處罰力度,規范保險公司的銷售行為以外,在消費者教育層面,保監會也于1月3日專門發布了《關于“開門紅”保險銷售的風險提示》,提醒消費者謹防“炒停”營銷和夸大宣傳,并強調分紅險、投連險和萬能險收益的不確定性,倡導消費者理性消費,不盲目跟風沖動消費,根據自身實際需求,合理安排保險保障。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