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9-05 19:09:39
前兩天,“2018中國企業500強”榜單公布,其中,北京居榜首,上榜企業數量100家,相對去年數量有所下降,但其領先優勢仍然不可撼動;江蘇排名第二,上榜企業52家,較去年增加5家,在東部省份中表現亮眼;廣東、山東上榜企業均為51家,并列全國第三,角逐激烈。
每經記者|謝孟歡 每經編輯|楊歡
企業的實力,最能直觀反映地區經濟,可謂“晴雨表”。
前兩天,“2018中國企業500強”榜單公布,我們從區域的角度觀察榜單,會發現,中國區域經濟的版圖正在發生變化。
從整體來看,全國31個省份中,除西藏和海南外,其他29省份均有企業上榜。
其中,北京居榜首,上榜企業數量100家,相對去年數量有所下降,但其領先優勢仍然不可撼動;江蘇排名第二,上榜企業52家,較去年增加5家,在東部省份中表現亮眼;廣東、山東上榜企業均為51家,并列全國第三,角逐激烈。
江蘇:險勝廣東,民營企業發力
北京作為首都,堪稱央企聚集地,占據頭把交椅不足為奇,反而是江蘇,今年險勝廣東拿下“第二名”,值得一說。
先來看一組數據:江蘇今年上榜企業52家,其中,民營企業44家,國有企業8家。
一個細節,在上榜企業中,房屋建筑、房地產、紡織等行業占比不少,而這也恰恰是江蘇民營經濟的“拳頭”行業。
換句話來說,江蘇的榜單幾乎是由民營經濟“撐起”,而這背后,也反映出江蘇近年來民營經濟的飛速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江蘇的民營經濟創造了5.5成的GDP、近6成的稅收、7成的全社會投資和8成以上的新增就業崗位,已經成為江蘇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創業創新的主體力量、吸納就業的主要渠道。
“‘中國企業500強’這張榜單不僅是企業實力的比拼,更是一張判斷經濟向高質量轉型發展的‘晴雨表’。”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副主任繆榮說,營商環境越好的地方,企業活力就越強。
可以說,江蘇企業實力上榜的背后,也是其經濟活力強的力證。
以近年來快速發展的蘇州為例,早在2011年,蘇州就是“萬億GDP俱樂部”成員,被稱為具備“一線城市水平”。“500強”榜單中,蘇州有恒力、沙鋼、波司登等12家企業上榜。
當然,和絕大多數省份一樣,江蘇也經歷了經濟轉型的“陣痛”。從工業大省、傳統產業大省向新興產業、新經濟發展轉型,也是江蘇近年來不斷發力的重點,正如江蘇省社科院研究院蔣昭乙所說,
“
積極發展新產業將成為江蘇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進一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突破口。
”
而江蘇在產業結構上的“弊病”,也體現在了榜單之中,那就是房地產、房屋建筑等傳統企業占大多數,新興行業企業上榜不足。
因此,在前有北京遙遙領先,后有廣東、山東緊追不舍的局勢下,如何改變上榜企業“結構”、降低房地產企業占比、增加創新型企業數量?或許將成為下一步江蘇的發力點。
廣東&山東:同為51家 誰的含金量更高?
同樣以民營企業見長的廣東,一直是“500強”數量上的佼佼者。但作為我國的第一經濟大省,今年廣東的數量不僅被江蘇超越,更是被山東追平。
當然,純以“數量”論不了英雄,“質量”更重要,那么,作為同樣擁有51家“500強”的廣東與山東,其企業排名的“含金量”究竟誰更高?
首先看“后起之秀”山東,從數據來看,山東今年上榜企業51家,相較于去年增加了5家,其中,在榜單排名前250位的企業19家。山東匯豐石化以第500名的排名堪堪過線。
從產業來看,山東工業大省的屬性在榜單上體現明顯,上榜企業的51家企業中,前14家全部是工業企業,屬于第三產業的,僅有中融新大一家。
放大到區域經濟來看,沒有跟上產業轉型節奏是整個山東的“問題”。
比如主導產業,山東多為資源型產業,能源原材料產業占40%以上。而廣東、江蘇兩省第一大行業均為計算機通信制造業;
比如能耗水平,山東能耗總量、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均居全國前列,能源消耗占全國的9%,其中煤炭消費量占全國的10.6%;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全國第一;
比如互聯網創新,2018年全國互聯網企業百強山東零上榜。
“山東企業要提高‘質量’以及自身利潤率,除了要增強制造業附加值外,更加需積極向三產邁進。”有學者如是評價。
而與山東擁有同樣51家“500強”的廣東,不僅在企業排名位置上亮眼,其上榜企業的行業分布與結構也更為均衡。
從數據上看,廣東在榜單排名前250位的企業為27家,且多數排名靠前。盡管上榜企業總數量退居第三,但今年入圍世界500強的企業達到了12家。再從行業上看,廣東入圍的企業中,大部分是創新型企業,例如騰訊、華為、美的等。
值得注意的是,廣東上榜企業的研發投入也遙遙領先,以3.3%的研發強度在所有區域中排名靠前。具體來看,廣東省有40家企業共完成研發投入1603.15億元;其中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投入896.90億元,占全部40家企業的55.95%。
正如廣東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所說,“近年來,在外需不是很強勁的情況下,廣東尤其是珠三角的企業必須通過提高附加值、提高產業層次來增強競爭力。”
市場化程度較高、創新型企業多、創新氛圍濃厚,廣東的這些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創新發展中,實力提升也比較快。
下一年的“中國企業500強”名單中,廣東或許會重回“本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