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0-18 19:29:49
日前,工信部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聯合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眾安科技及眾安保險發布《基于區塊鏈資產協議的保險通證白皮書》,在開放資產協議基礎上推出保險通證標準協議。
每經記者|涂穎浩 每經實習編輯|廖丹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對于傳統意外險而言,消費者無論是在一家投保、還是多家投保多款產品,只要排除惡意投保的情形,即便保額達到千萬級別,在投保端并沒有篩查和限制的情況。這并非是保險公司不擔心風險,根源在于行業數據未能打通,保險公司不了解每一位消費者在業內的風險累積保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日前,工信部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聯合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眾安科技及眾安保險發布《基于區塊鏈資產協議的保險通證白皮書》(下稱《白皮書》),在開放資產協議基礎上推出保險通證(Policy Backed Token,下稱PBT)標準協議,目前率先接入PBT的首個保險資產通證產品是一款航旅出行綜合保障。
《白皮書》指出,通證(Token)代表著一種虛擬的數字憑證,目前僅存在于區塊鏈的世界里。但當通證通過開放資產協議被賦予資產屬性后,將打破資產只是存放在區塊鏈上而無法流通的問題。而PBT正是開放資產協議在保險領域的具象化,為保險行業提供一致的接口與數據格式,并且保證數據和保險資產的真實性。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基于通證的數據開放之下,擁有者可以授權他人查詢自己的通證信息,機構可以通過數據開放接口查詢統計信息。以首款通證產品為例,假如客戶購買航意險通證,當用戶在某家保險公司A購買航意險時,保險公司A可通過風險類統計合約接口獲得用戶是否已超過風險的結果。在保險領域,數據開放同樣適用于保單質押情況和保單質押總數。
直至目前,區塊鏈技術在保險行業的應用仍然不夠深入,部分險企無法實現整體業務完全上鏈,只將部分業務置于鏈上流通,底層仍走傳統系統,進而導致區塊鏈的價值無法得到最大化發揮,用戶與保險公司因此也無法從區塊鏈中真正受益,而通過傳統系統操作的部分更是成為監管“盲區”,不利于統籌監管。
業內人士表示,PBT可使保險資產完成通證化,而通證化可讓資產信息更透明。同時,資產動態也可被實時跟蹤,且完全處于監管機構的有效監管范圍之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