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0-18 19:41:05
記者注意到,《意見》明確提出四個方面的要求:做足加法,加大信貸支持實體經濟力度;做實減法,減輕企業融資成本負擔;做優乘法,為創新驅動發展賦能;做好除法,著力破除無效供給。
每經記者|宋戈 每經實習記者|胡琳 每經編輯|王可然
10月18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廣東銀監局于近日出臺《廣東銀監局關于廣東銀行業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共包含十二條政策措施,引導銀行業做好“加減乘除”,為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賦能。
如何引導銀行業做好“加減乘除”呢?《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意見》明確提出四個方面的要求:做足加法,加大信貸支持實體經濟力度;做實減法,減輕企業融資成本負擔;做優乘法,為創新驅動發展賦能;做好除法,著力破除無效供給。
從具體做好“加減乘除”來看,在加大信貸支持實體經濟力度方面,《意見》明確,主動對接廣東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目標任務,聚焦粵港澳大灣區、一核一帶一區、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海洋強省建設和廣州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等重點戰略,以及小微企業、三農、扶貧等薄弱領域,加大信貸資源傾斜力度,不斷優化信貸結構。針對廣東制造業大省、外貿大省實際,強調穩定制造業貸款規模,穩定外貿企業發展,加大對企業技術改造貸款支持力度,對遇到暫時困難但仍有發展前景的重點優質外貿企業,在資金安排上予以適當傾斜,擴大出口信用保險保單和出口退稅賬戶質押融資,提升外貿綜合金融服務質效。綠色金融方面,鼓勵符合條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在廣州市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設立綠色金融專營機構,要求法人銀行單列綠色信貸規模,積極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
在減輕企業融資成本負擔方面,《意見》指出,努力實現“兩增兩控”目標,重點加強對單戶授信總額1000萬元及以下小微企業貸款成本監測考核,合理控制小微企業貸款資產質量水平和貸款綜合成本水平。要求銀行對于流動資金貸款到期后仍有融資需求的小微企業,提前開展貸款調查與評審,符合標準和條件的,依照程序辦理續貸,縮短資金接續間隔,降低貸款周轉成本。引導銀行業通過清理收費、壓縮融資鏈條、創新金融產品、改進考核等方式,為企業再降低一定規模的融資成本,讓企業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在為創新驅動發展賦能方面,《意見》提出,支持銀行機構探索設立科技金融專營事業部,支持在科技資源集聚區域設立科技企業金融服務專業分(支)行或特色分(支)行。大力發展科技金融,主動對接高新技術企業金融服務需求,力爭到2020年實現轄內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金融服務全覆蓋。
而在著力破除無效供給方面,《意見》表示,完善聯合授信機制,擴大聯合授信企業范圍,有效遏制多頭融資、過度融資。綜合運用核銷、現金清收、批量轉讓等方式處置不良資產,提升債權人委員會組建效果,加快推動“僵尸企業”出清,堅決壓縮退出落后產能相關貸款,騰出信貸空間滿足經濟高質量發展融資需求。
此前,廣東某農村商業銀行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銀行并沒有動力去給小微企業放款,出了不良貸款沒人兜底。
而減輕小微企業融資成本負擔,正是此次《意見》中的一個重要工作要求。
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專職副會長馬彬此前向記者表示,我國中小企業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而做好中小企業工作,對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增強經濟長期競爭力,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她同時表示,要對國有和民營經濟一視同仁,并對中小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提出明確要求,著力解決中小企業面臨的突出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廣東銀監會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廣東(不含深圳)銀行業貸款增量6055億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040億元,為廣東經濟穩健運行提供了有力支撐。信貸結構不斷優化,助力廣東培育經濟新動能,6月末轄內銀行業高新技術企業貸款余額1484.53億元,同比增長32.98%,綠色信貸余額4287.78億元,較年初增長15.72%,支持“一帶一路”項目近200個,授信余額逾3000億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