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3-04 11:43:49
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已經開幕,全國政協委員、蘇寧環球集團董事長張桂平帶來了6份提案。其中,最受外界關注的,要數關注“精準扶貧”和“拓寬中小民營企業融資渠道”的提案。
每經記者|查道坤 每經編輯|文多
蘇寧環球董事長張桂平。圖片來源:受訪方提供
3月份,我國進入一年一度的“兩會時間”。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作為全國政協委員、蘇寧環球集團董事長張桂平此次帶來了6份提案,分別是“鼓勵民營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在精準扶貧中發揮作用”、“拓寬中小民營企業融資渠道,構建新型有效的融資模式”、“構建海外投資法律保護體系,維護民營企業海外權益”、“關于持續推進數字經濟發展的提案”、“關于促進新消費發展,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的提案”和“關于設立西部扶貧保險基金的提案”。
其中,備受關注的兩份提案是關于“精準扶貧”和“拓寬中小民營企業融資渠道”。
今年全國兩會,一個重點討論議題就是精準扶貧。近年來,中央發出了脫貧攻堅的總動員,為了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就如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
根據張桂平提案中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已有68個貧困縣實現了脫貧摘帽。如今,脫貧攻堅進入關鍵階段。從脫貧攻堅任務看,未來3年,還有3000萬左右農村貧困人口需要脫貧。
改革開放以來,廣大民營企業家和民營企業為我國公益慈善事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但是,在張桂平看來,民營企業參與社會公益扶貧還存在一些難點問題:一是民營企業參與扶貧的整體積極性不高。其中,參與扶貧的民營企業大多數是大型民營企業,中小民營企業對扶貧參與度不夠;二是民營企業扶貧缺少相關制度保障。精準扶貧先期投入較大,而得到的利益回報相對較小,需要在政策上對民營企業參與精準扶貧的行為給予一定支持,但目前沒有明確健全的政策聯動機制;三是多元扶貧主體聯動機制不夠緊密。民營企業扶貧主體之間、民營企業與政府相關部門之間缺乏經常有效的溝通,聯動機制不夠緊密,甚至出現重復扶貧,造成了有限扶貧資源的浪費,也使得民營企業面對各個部門的指導和要求無所適從,既難以準確地幫助貧困對象有效脫貧,又在一定程度上挫傷其參與精準扶貧的積極性;四是缺少扶貧相應的專業人才支撐。
因此,張桂平提出五點建議:一,完善民營企業的捐贈管理,建立促進精準扶貧慈善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機制。民營企業的政府主管機關作好政策引領和指導,為民營企業依法設立精準扶貧公益慈善組織提供有效的咨詢,促進社會捐贈健康發展;二,做好民營企業與精準扶貧慈善組織和慈善需求對接;三,發揮民營企業黨委帶頭作用,加快民營企業扶貧人才隊伍建設;四,大力宣傳扶貧救助的典型,擴大社會影響力;五,落實民營企業精準扶貧捐贈優惠政策。民營企業設立的針對精準扶貧的公益慈善組織可享受稅務優惠政策和扶持。建議財政、稅務部門,做好有關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審核工作。對民營企業發生的精準扶貧公益性支出進行所得稅稅前扣除。
受到一些金融機構自身體制機制的影響,中小企業依然面臨較為突出的融資難題。
之所以出現融資難題,在張桂平看來,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往往“短、小、頻、急”,加之風險因素,導致銀行對該類業務的興趣與信心難以激發。金融行業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不夠,成本較低的其他融資模式,如股票融資和債券融資的渠道也還不夠暢通,上市融資更是鳳毛麒角。
對此,張桂平在自己的提案中給出四點建議:一要優化企業信息管理系統。聯合工商、稅務、銀行、社保、通信等信息平臺,進一步優化企業信息管理系統,及時準確了解企業運營發展現狀。綜合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加速企業征信評級的效率,幫助金融機構掌握企業所處行業、上下游供應鏈處境、現金流、用戶規模、科技創新能力、業務管理情況、人員情況、股東支持等信息,快速予以信用評級判斷;二要設立企業信貸補償基金。政府牽頭設立助保金、貸款風險補償基金、信用保證基金等多樣化的融資擔保措施或平臺,“政府+企業+銀行+第三方擔保機構”共同參與,促進信息共享、風險分擔;三要設立中小企業專項扶持金融機構或部門。在六大銀行中設立專門機構或部門,專門從事中小企業融貸工作。堅持“量質并重、可持續增長”原則,利用大數據技術,借助各類場景、結合區域資源主導產業、優勢特色產業,鎖定小微客戶群體,做實客戶基礎;四要擴展新型融資模式。除原有的傳統融資模式以外,可以對企業品牌、知識產權、科技獲獎等無形資產予以評級,對產業鏈上下游的合同、票證、應收等票證類資產予以評級,對古玩、字畫、郵品等藝術品予以評級,綜合企業信息管理系統的評級數據,在更廣的范圍內,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寬廣的融資模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