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9-04-12 07:56:08
截至4月11日,今年證監會發審委共審核了25家企業的IPO申請,其中20家順利過會,僅4家被否,1家暫緩表決,IPO發審通過率達到了80%。
IPO發審通過率明顯回升,今年以來證監會IPO發審通過率達到80%,遠超去年同期。
接受記者采訪的多位投行人士表示,監管從嚴審核的尺度并未出現明顯放松跡象,通過率回升的主要原因和企業質量較好相關,新一屆發審委審核關注重點更側重于信息披露,監管更加透明,科創板的諸多改革思路慢慢在傳統IPO發審環節有所體現。
截至4月11日,今年證監會發審委共審核了25家企業的IPO申請,其中20家順利過會,僅4家被否,1家暫緩表決,IPO發審通過率達到了80%。而去年同期,81家上會審核中只有37家獲通過,通過率45.68%,未通過34家,未通過率41.98%,5家暫緩表決,5家取消審核。
80%的通過率和45.68%相比,顯然有了明顯的提升。若把時間進一步縮短至新一屆發審委,IPO的發審通過率更為“喜人”,截至4月11日,第十八屆發審委共審核了17家企業,其中15家成功過會,整體IPO通過率高達88.23%。
值得注意的是,新一屆發審委上臺后,審核效率大幅提升,每周審核企業數量在4~6家不等,從申請受理到首發上市平均審核周期進一步縮短,IPO的堰塞湖水位進一步降低。
截至2019年4月4日,中國證監會受理首發及發行存托憑證企業278家,其中已過會15家,未過會263家。未過會企業中正常待審企業254家,中止審查企業9家。
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指出,審核通過率較之前有所提升,審核重點開始從企業盈利能力向企業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完全性、準確性方面轉變,審核理念在嚴格企業準入門檻和上市標準的同時向嚴格退市制度、把好“出入”兩道關轉變。
“這主要得益于IPO企業質量的提升。”一家券商的投行人士表示,經歷了去年的IPO高否決率之后,不少企業打了退堂鼓,現在留在排隊隊伍中的企業多是質地優良、硬指標達標、合規性較好的企業。
從過會的企業資質來看,擬上市主板的企業在過去一個會計年度凈利潤都基本在億元之上,過會的創業板企業最低的凈利潤也達到了6000萬。業內盛傳的IPO審核的新標準,即“主板要求最近一年凈利潤不低于8000萬,創業板不低于5000萬”并沒有放寬。
近日,證監會發布了《首發業務若干問題解答》,共50條,梳理了證監會在發審環節注意的問題和監管標準,特別是對發行人和中介機構提出了多條實操性的要求,這是監管機構首次公開發行審核業務中的具體標準,將此前的窗口指導公開透明化。
上述投行人士表示,50條監管問答對對賭協議、“三類股東”的核查和披露要求、突擊入股、財務內控、經營業績下滑、過會后業績下滑等諸多市場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解答,實際操作性強,IPO審核透明度明顯提升。
與此同時,發審委的關注重點更側重于信息披露的詳盡充分。
以被否的杭州天元寵物用品股份有限公司為例,發審委委員關注的一個重點就是,該公司在新三板掛牌期間相關的信息披露與本次招股書披露內容在前五名客戶銷售和前五名供應商采購情況存在差異,且2015年自產和外協前5名供應商及采購金額均存在一定差異。
發審委委員要求杭州天元寵物用品股份有限公司說明,新三板掛牌期間信息披露遺漏關聯交易等事項的具體內容及原因,相應的整改情況和整改效果;自產和外協前五名供應商及采購金額存在較大差異的原因,期末暫估金額的主要內容,每家供應商的具體情況,差異金額和比例的計算依據;關聯方及關聯交易的披露是否真實、準確、完整,是否存在應披露而未披露的其他事項;發行人是否建立健全相關內部控制制度保證會計信息和關聯方認定、披露的真實、準確、完整等。
4月4日成功過會的武漢帝爾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被發審委重點關注信息披露問題。由于該公司于2016年4月份超額分配2015年度利潤,2017年3月份對此進行會計差錯更正,在申報IPO前后共發生5次會計差錯更正。發審委要求該公司說明,2016年公司董事會、監事會及股東大會決定2015年年度利潤分配方案的具體決策、審議、表決程序,分紅后較長時間發現上述會計錯誤的原因;2015年、2016年資產、負債、權益類賬戶的核驗程序,如何保證資產負債表項目的真實、準確、完整;多次進行會計差錯更正履行的決策程序,是否進行充分的信息披露;上述差錯更正整改是否達到規范效果,公司會計基礎工作是否規范,內部治理、內控制度是否健全且被有效執行,是否能夠合理保證公司運行合法合規和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等。
東北證券研究總監付立春表示,IPO發審已進入常規化狀態,隨著科創板的快速落地,所引發的“鯰魚效應”也將推動主板、創業板市場IPO向注冊制方向推進,這有助于提升融資功能,更好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讓市場實現良性循環。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