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9-04-25 09:43:07
2018年,國內智能制造行業的融資數量占全行業的12.22%,融資總規模占比將近15%,成為行業內大部分機構不可或缺的必投板塊。那么在投資人眼里,這個領域現在還有怎樣的投資機會?
在國家政策推動、制造業技術轉型升級等背景下,中國智能制造產業發展迅速,對產業發展和分工格局帶來深刻影響。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智能制造行業市場規模為15150億元,增長率為22.6%。伴隨著技術的逐漸完善、應用產業的不斷拓展,市場規模將持續增長,預計2019年市場規模將超19000億元。
盡管制造業在國家GDP增加值比例逐年在下滑,但在業內人士看來,未來制造業的發展仍是構成中國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對于眾多創投機構而言,這顯然是不能放過的機遇。
過去幾年,工業巨頭、互聯網科技等領域企業開始尋求拓展業務范圍,積極轉型,進軍智能制造行業。
在2015年行業新成立企業數量達到頂峰(1273家)后,從2016年開始,中國智能制造新入局企業數量開始降低。業內分析認為,這是由于行業開始縱向拓展,以及深化智能制造關鍵技術和應用領域的原因導致。
如果分析當前國內智能制造企業的地域分布狀況,不難發現,大部分智能制造企業分布在一線城市。據投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智能制造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報告顯示,國內智能制造行業企業主要集中分布在廣東(2900家)、北京(1819家)、上海(1077家)、江蘇(835家)、浙江(667家)等較發達省市。
這當中,深圳可謂是國內智能制造的腹地。深圳高新投執行董事丁秋實認為,深圳集聚了大量元器件制造商、產業配套商、產品制造商,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格局。未來加上人工智能、5G等互聯網業態形式的運用,深圳在產品迭代的速度上也將會有更快的優勢。
但是,即便如此,在專業投資人看來,目前國內的智能制造仍與國際先進水平有著較大的差距。源星資本管理合伙人于立峰用“大而不強、參差不齊”八個字總結了當前國內智能制造行業的情況。在他看來,智能制造在中國門類眾多、覆蓋廣泛,但過去有大量資源浪費和分散,導致了整體制造水平不高。
“中國的高端制造業和國外的技術差距當然很大,但是在管理上差距更大。”豐年資本合伙人趙豐則如此表示。
這種資源的浪費和分散,從過去幾年創投行業對智能制造行業的投融資狀況也可見一斑。據上述報告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多數智能制造企業尚未獲投,比例上高達62.58%。另外,20.5%的企業只獲得過一輪融資。可以說,過去幾年,行業對智能制造行業的投入并不多。
但上述現象正在慢慢改變。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國內智能制造行業的融資數量占全行業的12.22%,融資總規模占比將近15%,成為行業內大部分機構不可或缺的必投板塊。
據統計,2018年,國內智能制造行業投融資案例高達942宗,融資總規模達到325.15億美元,后者也創下了新高。與此同時,2018年單筆融資均值也創下新高,達到3466萬美元,增幅達18.25%。
“可以看到,近幾年,獲得投資的智能制造企業融資階段逐漸向中后期聚集,2018年中后期融資數量占比高達45.54%。雖然沒有改變行業內融資輪次靠前的主流現象,但是已經有這個趨勢在逐漸呈現。”投中研究院分析師劉夢晗說。
可以看到的是,投融資交易活躍的區域,跟行業企業分布有著密切的正相關關系。2018年國內智能制造企業融資交易數量排名靠前的分別是北京(246宗)、廣東(215宗)、上海(149宗)、江蘇(80宗)、浙江(77宗);而同樣,上述五地也是融資規模排名比較靠前的,分別是北京127.14億美元(排名第一)、廣東108.84億美元(排名第二)、上海24.63億美元(排名第三)、江蘇22.65億美元(排名第五)、浙江11.99億美元(排名第七)。另外比較活躍的地區還包括湖北、四川、天津、山東、福建、湖南等地。
“2018年,中國智能制造融資交易主要分布于經濟實力發達一線城市,項目資源聚集與資本集中是主要原因。”劉夢晗分析道。
同時,值得關注的是,報告顯示,2015—2018年,布局于中國智能制造領域的VC/PE機構數量顯著增長,2018年已達908家。其中,真格基金、深創投、達晨財智等頭部機構在智能制造領域的投資活躍,多次投出獨角獸企業。
據報告數據顯示,目前在該行業內投資較多的VC/PE機構包括:真格基金(92家)、深創投(80家)、達晨財智(71家)、紅杉中國(59家)、經緯創投(53家)、順為基金(52家)、聯想之星(45家)、北極光創投(44家)、英諾天使基金(40家)。
“現在中國智能制造已經到了最好的時機。”聯創永宣創始管理合伙人艾迪日前在第13屆中國投資年會上表示,目前行業有政府政策支持、清晰的產業定位、優惠的稅收安排和人才鼓勵,包括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的各種配套支持,都為這個行業迎來了一個大的發展機會。
她認為,在這種情況下,資本要沉下心來耐心培育企業發展。“我們認為,智能制造是長周期的,從研發到生產,到市場接受都是如此。我們不能像以前那么浮躁,掙一把快錢然后走了,這對中國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是不夠的。”
在投資人看來,給行業企業賦能成為當前他們最重要的使命。艾迪就表示,投資機構要深耕產業,幫助產業賦能式增長,用資本的力量去助推智能制造發展。
趙豐也表示,在高端制造業領域,一個優秀的投資人,不但要做一個優秀產品的發掘者,同時也要做一個優秀企業的賦能者。“我認為投資機構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來推動中國制造業的升級和發展,更好地幫助企業。”趙豐說。
那么,在投資人眼里,這個領域現在還有怎樣的投資機會?
于立峰認為,中國的智能制造主要有兩方面機會。第一,傳統產業的存量增長,即現有智能制造企業體制改造。第二,增量市場,其主要來源是新技術的產生,從而產生新的材料、制造方法、機器設備和應用場景,這些新的應用場景和技術會出現一些新的市場發展機會。
廣州國創基金總經理左梁提出了“一硬四化”的投資策略。“一硬”就是投資硬科技,尤其是具有中國創新的硬科技。“四化”則分別是服務化、智能化、個性化和分工化。
他具體分析說,服務化未來會更加能夠凸顯企業的長期價值;智能化能夠提升效率、改善效能;個性化可能會誕生新的模式;分工化則會涌現越來越多研發和制造分工更明確的企業。
鼎興量子合伙人馬樂則表示,自己看好5G產業鏈、手機終端、未來生產設備這類投資機會,認為這是未來非常大的引流機會。除此之外,頭部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以及面向汽車零配件包括燃料電池、新能源電池行業、智能工廠等機會,因為有客戶能夠買單,也是很好的機會。
“從整個大的環境來看,硬件、軟件、材料都有投資機會,國家政策也有鼓勵,包括從科技成果轉化、軍工成果轉化等。”天風天睿副總經理陳實認為,智能制造是中國的必走之路,現在科創板的推出,就是想要通過這個方式,比較低調去推進智能制造行業的進步。通過市場的力量、投資機構和投資人的力量,而不是國家政策,去鼓勵能夠掛牌的高科技企業,讓他們在全球市場有一個拼搏和爭取的機會。
陳實表示,整體來看,中國最大的優勢是人口基礎、消費群體的優勢,只要東西夠好、有需求,有能夠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其實都是能夠賣出去的。“在整個大的行業里面,任何細分的,不管是生產環節,還是生產條線和生產材料上,其實都是有機會的。”陳實說。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