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4-26 16:42:53
4月底,在2019中國綠公司年會期間,《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北極光創投創始人和董事總經理鄧鋒。作為投資界大佬,鄧鋒對于風口,“燒錢”等話題有著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風口投資要在別人看清楚之前,但同時他也表示,很多優勢項目沒有做起來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資本對風口的過度追逐。另外他表示投資不僅要發現價值,更要幫助投資對象增加價值。
每經記者|李詩琪 每經實習編輯|湯輝
?
金牌投資人、清華學霸、硅谷最成功的華人創業者之一,這些耀眼的標簽讓鄧鋒在投資圈備受矚目。
作為北極光創投創始人和董事總經理,和許多投資界大佬一樣,鄧鋒本人并不高調,但一些由他操刀的投資案例卻家喻戶曉,VIPKID、華大基因、百合網、酷我音樂等公司背后都有北極光創投的身影。
從曾經的硅谷創業者到如今的金牌投資人,鄧鋒的職業生涯讓他對創投環境和前沿行業有著不同的理解和反思。
4月底,在2019中國綠公司年會期間,《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鄧鋒展開了近一小時采訪。采訪中,鄧鋒分享了其對投資邏輯、商業本質以及曾經處在風口浪尖的共享經濟的看法。
“再好的苗子,它中間也要成長,也需要摔跟頭、需要撞墻,投資者這時便需要做一個耐心的資本,給企業家學習的時間。”鄧鋒認為,投資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投資人是在尋找更好的人才,預見到他未來可以增加的價值。對企業家也是一樣,他們也應該判斷哪個投資人能幫助其價值增加得多一些。
北極光創投創始人、董事總經理鄧鋒 每經記者 韓陽 攝
對資本圈來說,2018年并不輕松,互聯網產業更是經歷了較大的變局。相比于此前一度盛行的“燒錢”經濟,在這一年里,資本變得冷靜起來,共享經濟、網約車、直播等風口開始逐漸走下神壇,不少一度被高高捧起的創業項目最終紛紛因“無錢可燒”而生死未卜。
“我們不叫它‘燒錢’的模式,而是叫它資本向頭部集中,這個趨勢的存在是必然的,其在過去幾年的互聯網經濟中表現得特別突出,共享經濟就是一個案例。”在談到對燒錢模式的理解時,鄧鋒這樣說道。
在鄧鋒看來,很多本來很有優勢的項目,最后卻沒做起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資本對風口的過度追逐。但先發優勢可能會對后來者造成壁壘,因此資本向頭部集中的大趨勢依舊會存在,由于風口效應帶來的激烈競爭,并非每個項目最終都會成功。總結規律可以看出,前瞻性在整個投資過程中非常關鍵。
“在別人看清楚之前,你就要去看清,特別是一些早期項目。”鄧鋒說道,“一個大的浪或者說風口,在它們到來之前,你就要知道它的到來。”
而與追風口所帶來的燒錢經濟相反,逆勢投資的邏輯受到了鄧鋒的認可。鄧鋒分析稱,大家都按照一個規則來的時候,反著規則干或許才是對的。像當年的淘寶一樣,大家都覺得這事不靠譜的時候,投資淘寶的人邏輯就對了。雷軍做手機的時候同樣也不被很多人看好,就是因為這樣,反常識而動的時候有可能會賺到錢。
另一個受到鄧鋒關注的話題是國內To B企業的發展現狀。
回顧近20年來中國信息技術和相關企業的發展軌跡,在人口紅利的加持下,直接面向消費者的C端產業成長迅速。例如,以BAT為代表的第一批互聯網巨頭公司和滴滴、小米、今日頭條等后起之秀,都有To C的原始基因。
而在2014年以后,企業服務產業即所謂的To B產業開始在國內興起。但這種趨勢沒能持續多久,從16年起,To B產業的融資數開始回落,眼下,不少To B企業紛紛表示生存困難。
鄧鋒表示,科技類企業大量做的應是To B業務,但在中國做To C普遍發展更好,做To B的就老做不起來,市值做不高。對于這種現象,其背后的營商環境是一個主要原因。對比來看,To C類的產業中,消費者是充分競爭的,他們自己出錢,買到的產品對自己負責。但在To B行業中,企業的采購者和出錢人不一樣,容易造成腐敗,這種現象在大企業中尤為明顯,無論是國企還是民企中。
另外,強關系經濟還導致了一些中小企業的生存環境不夠公平。
“和三大運營商做生意,拿運營商做主要客戶的企業,哪家做大了?即便一時做大的,也沒有永遠大起來的。”鄧鋒說道,大企業如果欠中小企業錢,當大企業是甲方,小企業是乙方的時候,大企業不給錢,小企業也只能表示無奈。等到真正付款時,這些小公司已經差不多死了。
“所以說,中國To B的企業真的是挺苦。在市場驅動的獨立行為下,更多人便不愿意去做To B而是去做To C。”鄧鋒表示。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To B企業的發展也占據了一定的優勢。比如說,To B企業一般面向大公司服務,這種模式幾乎沒有壞賬的風險,即便大公司會推托并延遲付款,但最后導致壞賬的情況很少。
無論是對風口經濟的反思,還是對To B企業發展困境的分析,鄧鋒均強調,背離商業本質的發展模式是不能長久的。
按照他的理解,商業本質不是頭腦熱一下,而是能做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公司或者能持續更新迭代的產品,有可持續的利潤率和健康的發展。相比而言,企業到底有多少用戶、形成了多大的規模并不那么重要。而對于投資的本質,指的便是能做到可持續的“賺錢”,找到可持續帶來利潤的好的項目、好企業。
“什么樣的公司是好公司?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無論怎樣,大家同意的是,可持續發展的公司一定是一個好公司,無論它市值做到多大,業績做到多大,產品多好,它能夠可持續發展,才是我們所認為的綠公司、好公司。”鄧鋒這樣說道。
而從投資者的角度,回歸商業本質一個重要的態度就是要有耐心。鄧鋒表示,投資行業所從事的是對商業價值的投資,其中不僅要發現價值,更要幫助投資對象增加價值。
鄧鋒表示,VC(風險投資)常常會做的一些事就是所謂的增加價值,一方面要有很多投入,但更重要的一點在于要看準行業,并給企業家足夠的時間來學習。
“我習慣看大的方向,而不去猜回報的具體時間點。無論是人工智能、大數據,還是健康醫療,也無論是一年、三年還是五年,只要方向是對的、人是對的就可以。”鄧鋒說道,“再好的苗子,它中間也要成長,也需要摔跟頭、需要撞墻,投資者這時便需要做一個耐心的資本,給企業家學習的時間,甚至可能在他們摔了跟頭之后,你鼓勵他,耐心是做長期價值投資中很重要的一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