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5-22 22:48:20
在22日的衛星導航年會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見到了中國航天事業的泰斗級人物孫家棟。90歲高齡的孫家棟坐著輪椅,仍然來到推動北斗導航事業發展的一線。
每經記者|劉春山 每經編輯|宋思艱
▲5月22日,北京,中國衛星導航年會,孫家棟在海格通信展臺。每經記者 劉春山拍攝
古有司南,今有北斗。衛星導航定位市場長期被GPS等國外企業壟斷的情況下,國產自主研發的北斗三代導航衛星將迎來“全球時代”的關鍵時刻。
5月22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中國衛星導航年會上獲悉,2019年我國還將再發射6~8顆北斗三號衛星,2020年計劃發射2~4顆北斗三號衛星,至2020年底,我國全面完成北斗三號系統建設。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從研發之初,就秉承著要將“命脈”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的原則,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獨立自主的衛星導航系統發展之路。此次,在衛星導航年會上,頻現“首款”、“首個”,如海格通信發布國內首個支持北斗三號應用的基帶+射頻全芯片解決方案,聯想亮相目前市面上唯一支持北斗三號信號系統的手機等等。
從軍用為主到軍民結合,再到民用為主。接下來,北斗三號衛星的重要工作是在大眾消費領域規模化應用,讓更多的公眾感知到北斗衛星。而相較于其他三大衛星導航系統,在任何無人區也能提供的短報文通信服務是我國北斗三號衛星系統的獨家秘笈。
長沙海格董事長劉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接下來重點推自主研發的芯片,這是應用的基礎。以及通過精準時空技術,擴大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等方面的落地。其同時表示,無人機、自動駕駛等高速高動態環境下的定位,都有著廣泛的應用場景。
美國GPS、俄羅斯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歐洲伽利略系統,以及我國自主建設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并稱四大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NSS)核心供應商,而這個自主創新之路是漫長的20年。2000年10月31日我國發射了第一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從此正式開始了我國衛星導航事業的核心技術替代之路。
截至目前,我國北斗系統在軌衛星共38顆,包括18顆北斗二號衛星和20顆北斗三號衛星。2018年底,北斗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向全世界宣布,北斗三號基本系統完成建設,開始提供全球服務。
此次,冉承其介紹,今年我國還將再發射6~8顆北斗三號衛星,明年計劃發射2-4顆北斗三號衛星,至2020年底全面完成北斗三號系統建設。屆時,將在進一步提升全球導航定位授時性能和區域短報文通信服務能力的基礎上,我國北斗導航系統實現全球短報文通信、國際搜救,以及覆蓋中國和周邊地區的星基增強和精密單點定位服務能力。
而相較于其他三大衛星導航系統,短報文通信服務是我國北斗三號衛星系統的獨家秘笈。不僅可以授時定位,提供動態分米級、靜態厘米級高精度服務,還具備“發短信”能力,且不限制信號區域,即使是無人區也能實現。在中國及周邊地區,北斗三號單次報文長度可發送1000個漢字,全球單次通信能力40漢字。一體提供SBAS(星基增強服務)也是我國北斗三號系統的特有能力,很好地實現了功能融合和集約高效,這項功能計劃2019年6月開展信息播發試驗。
而說到北斗導航系統的國產化替代之路,少不了孫家棟的貢獻。在22日的衛星導航年會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見到了中國航天事業的泰斗級人物孫家棟。90歲高齡的孫家棟坐著輪椅,仍然來到推動北斗導航事業發展的一線。在展示區,與會者紛紛與他合影、握手。參會者介紹產品時,需要湊到孫家棟耳邊。他很仔細地聽,不時露出笑容。
孫家棟是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衛星”技術負責人,同時也是月球探測一期工程的總設計師、風云二號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是我國人造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拓者。此外,孫家棟早先擔任了我國北斗導航系統第一代和第二代工程總設計師,實現了初代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組網和應用,是當之無愧的北斗之父。
目前已形成由北斗基礎產品、應用終端、應用系統和運營服務構成的完整產業鏈。北斗在國家關鍵行業和重點領域標配化使用,在大眾消費領域規模化應用。據統計,2018年國內衛星導航產業產值已超過3000億元。冉承其預計,至2020年,我國衛星導航產業的規模將超過4000億元,北斗將拉動超過3000億元規模的市場份額。
22日發布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與發展》報告顯示,國產北斗芯片、模塊等關鍵技術已經實現了全面突破。數據顯示,國產北斗導航型芯片模塊累計銷量已突破8000萬片,高精度板卡和天線銷量已占據國內30%和90%的市場份額。
在廣泛關注的移動通信領域,目前國內外主流芯片廠商均推出了兼容北斗系統的通導一體化芯片。上述報告顯示,2019年第一季度,在中國市場申請進網的手機有116款具有定位功能,這其中支持北斗定位的有82款,北斗定位支持率已經達到了70%。
《每日經濟新聞》注意到,雖然已經快成為標配,但諸如北斗導航手機等產品用戶感知仍不是很強。整體看來,雖然替代之路走的很快,但相較于GPS等已經存在多時的衛星導航系統,我國北斗在推廣引用方面仍需要花大力氣。
芯片是制約北斗應用快速落地的因素之一。5月21日,合眾思壯發布了全球首顆支持北斗三號全信號體制的高精度基帶芯片,支持的頻點從24個增加到31個,能夠支持現有及未來計劃發布的所有導航信號頻率。
而海格通信的“海豚一號”基帶芯片在本次導航年會上首次對外亮相,它是國內首批流片的高精度基帶芯片,于2018年8月完成流片,目前已完成芯片驗證測試。北斗三號RX37系列芯片支持北斗三號全球體制信號。
海格通信工作人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這兩款芯片的組合是國內首個支持北斗三號應用的基帶+射頻全芯片解決方案,如同把以往分開的“大腦”和眼睛鏈接在了一起。
此次,在中國衛星導航年會上,聯想帶來了全球首款搭載國產雙頻定位芯片、唯一支持北斗三號信號系統的手機聯想Z6青春版,定價為千元機入門水平。聯想Z6青春版搭載的HD8040北斗高精度導航定位芯片基于華大北斗Cynosure平臺架構。
長沙海格是海格通信的成員企業,長沙海格董事長劉彥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海格通信目前軍用、民用產品的營收比例是7:3,北斗三號這一波周期穩定之后,未來希望這個比例達1:3或1:4,民用產品營收能占到70%。
對于如何推進快速民用,劉彥認為,芯片是一切的基礎,這決定了能否做到定位高精度,能否提升解決方案,有沒有高性價比。
“做北斗是為了天上好用,地面用好,現在做的事情就是讓地面用好。”22日,孫家棟如此表示,希望北斗衛星系統民用化更快一步。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