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6-10 22:53:03
據教育部統計,2019年又有超800萬人的大學生畢業,數量再創歷史新高,這些畢業大學生都去了哪里?《就業報告》顯示,他們相當大一部分都入職了民營企業。此外,超20%的本科生選擇畢業后進行考研深造。
每經記者|李少婷 每經實習記者|宋可嘉 每經編輯|魏官紅
圖片來源:攝圖網
據教育部統計,2019年又有超800萬人的大學生畢業,數量再創歷史新高。那么,這些規模龐大的新增城鎮勞動力最終都流向了哪里?6月10日,麥可思研究院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就業藍皮書:2019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2019年中國高職高專生就業報告》(以下簡稱《就業報告》),《就業報告》顯示,民企雇用畢業生比例持續增長,成雇主主力軍。
此外,超20%的本科生選擇畢業后進行考研深造,且該比例持續上升,讓畢業生待就業的壓力未明顯增加。但對于研究生的就業情況,目前尚未有明確的數據追蹤。對此,多位教育專家呼吁應盡快摸清研究生就業狀況。
麥可思研究院副院長馬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盡管目前也在追蹤一些研究生的畢業情況,但樣本量還不足以代表全國,后續的發布計劃還未知。
據統計,2018年國內畢業大學生820萬人,歸國留學生51萬人,合計871萬人。而2018城鎮新增勞動力1100萬人,這也意味著,80%的新增勞動力都是大學生。
《就業報告》顯示,他們相當大一部分都入職了民營企業。
2014~2018屆本科畢業生在民營企業就業的比例從50%上升至54%。與此同時,在國有企業就業的比例從23%下降到19%,在中外合資/外資/獨資企業就業的比例從11%下降到7%。一味求穩,進國企、事業單位和體制的就業觀念正在大學畢業生中淡化。
此外,2014~2018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在民營企業就業的比例也在不斷上升。從2014年的65%上升至68%,而在國有企業就業的比例從18%下降到15%,在中外合資/外資/獨資企業就業的比例從9%下降到6%。
截至2018年年底,中國民營企業已超2700萬家,財政貢獻率超50%,經濟貢獻率占GDP的比重也超過60%。民營經濟的高速增長,充分顯示出了其活力。
在本科生的薪酬漲幅方面,民營企業也顯示了活力。《就業報告》指出,其追蹤的2015屆本科生三年后在各類型用人單位的月收入顯示,他們在“民營企業/個體”就業三年后的月收入漲幅最大,為102%。
對此,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未來應該給民企更多支持,讓民企成為解決就業問題的重要資源。
中國教育在線數據顯示,中國研究生報考人數將由2015年的165萬人增長至2019年的290萬人,增長75.8%,2016年~2019年間增速不斷攀升,2019年同比增幅高達21.8%,是近十年增幅最大的一年。
這其中,大學應屆畢業生占據了不少份額。《就業報告》顯示,2018屆本科畢業生“正在讀研”(16.8%)及“準備考研”(3.3%)的比例較2014屆分別增長3.2個、1.4個百分點。
對此,麥可思研究院副院長馬妍在解讀數據時指出,研究生的擴招緩解了本科生的就業壓力。對于這種說法,國務院參事湯敏認為,目前的數據并未分出應屆生到底是因為找不到工作而被動去考研還是為了深造、提升自己主動選擇這一行為,因此這樣的說法并不嚴謹。湯敏建議,未來應該增加對研究生就業的數據報告,了解研究生的就業情況。
《就業報告》主編、麥可思公司總裁王伯慶也坦言,已達80多萬人的碩博群體的確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對象,但目前市面上還很少有關于碩博生就業的數據追蹤。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