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6-30 15:30:08
6月29日,武漢大學首屆創新創業投資峰會舉行。眾多投資人和投資項目進行了一對一接洽,多位投資人表示,將重點關注具有技術背景的創業團隊,以及未來相關項目在產業落地的前景。
每經記者|張明雙 每經編輯|梁梟
武漢大學首屆創新創業投資峰會現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明雙 攝
“這幾年高校創新、創業一直處于向上的勢頭。”在6月29日舉行的武漢大學首屆創新創業投資峰會上,信中利資本集團高級合伙人、聯合執行總裁陳丹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雖然現在創業的成本和難度越來越高,但高校創業熱度不減,部分項目質量和成熟度比以前要好。
記者注意到,武漢大學繼續發揮了校友資源豐富的優勢。在此次創投峰會上,眾多武大畢業的投資人、創業者、創業項目亮相,并有百余個創業項目與投資機構進行了一對一洽談,高校創業項目行業覆蓋廣泛。多位投資人表示,將重點關注具有技術背景的創業團隊,以及未來相關項目在產業落地的前景。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潮推動下,作為科研技術來源重地,高校也成為創新、創業的主力軍之一。全球化智庫(CCG)發布的《中國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調查報告(2017)》顯示,對創新、創業有興趣的高校學生超過60%,其中高科技領域最受青睞。
有了豐富的技術成果,高校創業項目也逐漸進入資本視野。多位參加武漢大學創投峰會的投資人均對記者表示,他們或已經投資高校創業項目,或已經制定了相關投資計劃。事實上,機構也在尋找優秀的創投項目。
“高校創新、創業不分行業,從模式創新到硬科技都有。”東方富海合伙人、總經理肖群告訴記者,高校在科技創新方面更有優勢,相關課題研究人員、研究方向較窄,更容易出成果。東方富海已經投資過多個高校創投項目,目前正在尋求與一家高校在創業領域進行系統合作。
武漢光谷咖啡創投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儒雄認為,高校創業項目更多在于技術引領,新的技術、新的思維往往在研究機構出現萌芽,技術方案的先進性、可行性及技術啟動方都將影響到創業項目的競爭力。
記者在項目對接表上看到,武漢大學校友、在校師生已經在生物科技、電子信息、物流、房屋租賃平臺等多個領域創業,將有百余個項目與多家投資機構進行一對一洽談。
武漢大學校友事務與發展聯絡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從這幾屆大學生“互聯網+”大賽可以看出,作為評委的投資人更注重項目的市場檢驗,包括企業運營、估值、融資能力、財務數據等指標,這其中有很大的空間可挖。據其介紹,目前武漢大學職能部門與投資機構成立了創業投資聯盟,將武大投資界的資源整合到一個大平臺上來,增加創業項目與資本對接和溝通的機會,提高吸引投資的成功率。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帶來高校創業的熱潮,但也增加了創業的難度和成本。陳丹告訴記者,人們所能想到的創業細分領域都已經被“耕耘”過了,沒有“處女地”就沒有了先發優勢,試錯成本較高,對于沒有職場經驗的創業團隊而言,項目融資會更加艱難。
而更讓投資人頗為顧慮的是,由于成果轉化和市場應用的局限性,高校創業項目的成功率并不高,風險也較大。多位投資人向記者表達了“高校創業失敗率達99%以上”的觀點,并提出了相應方案。
李儒雄認為,技術萌芽階段是較為模糊的,項目的市場價值還看不出來,只有在后續不斷的轉化過程中進行完善,去跟市場結合。但這也反映出高校創業的可塑性較強,資本可以挑選具有技術背景、具備未來企業家潛質的創業者進行投資和培養。
“技術落地難是每個高校都存在的問題,創投基金來操作科研成果轉化,更容易市場化。”肖群表示,創投本身就是有風險容忍度的,最重要的是在高校創業項目投資上找種子,而這需要一套分析體系,判斷創業項目技術是否屬于行業領先,創業團隊是否有成為企業家的潛質。
君盛投資創始合伙人廖梓君告訴記者,技術落地本身具有一定的漏斗效應,最后能否商業化是個概率事件。但隨著高校與社會的融合度越來越高,一般創業團隊內不僅僅只有技術人員,也有管理、市場人員,所以投資機構可以通過技術背景、團隊基因等條件,評估項目成功的概率有多高。
雖然高校創業難度正在增大,但高校創業者、投資機構對于創投的熱情絲毫未減,并在投資方向上突出技術在行業落地的可行性。廖梓君表示,接下來他會投資一個衛星遙感領域的高校創業項目,將面向現代農業方向推廣應用。李儒雄則表示,預計10月份會聯合部分校友成立一個種子基金,圍繞測繪領域投資高校項目。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