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9-17 20:56:12
在頭部玩家屢有業務調整、甚至資金鏈斷裂消息傳出之際,電商巨頭進軍社區團購的策略似乎也在調整。
每經記者|趙雯琪 每經編輯|王麗娜
圖片來源:攝圖網
經過前期資本密集入局和玩家跑馬圈地之后,社區團購也進入洗牌重組的關鍵時期,在頭部玩家屢有業務調整、甚至資金鏈斷裂消息傳出之際,電商巨頭進軍社區團購的策略似乎也在調整。
9月16日,京東聯合社區團購SaaS服務企業、社區團購知識服務商及社區團購零售商等企業共建社區團購基礎設置,成立社區團購聯盟,同時面向100個城市,每個城市招募一個城市獨家合伙人。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社區團購興起之時,京東就早早看上了這門生意,并上線京東友家鋪子小程序,主攻二三線城市市場。而如今推出社區團購聯盟,似有面向低線城市大舉進攻之勢。
O2O獨立分析師、社區電商觀察者彭成京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京東此前自己做社區團購,主要是測試,一是弄清楚社區團購的具體業務流程,了解當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能夠從哪些方面發揮自己的優勢。這次推出類“加盟”模式的聯盟形態,或許是發現直營的“坑”,做“加盟”更適合平臺戰略。
在業內看來,社區團購是一個極好的商業模式,但同時也是一個頗具挑戰的商業模式。社區團購賽道雖然火爆,但是盈利問題卻一直是資本和創業者面臨的共同難題。
征和惠通管理合伙人王澍此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談及對社區生鮮市場的看法。他認為,從經營和商業角度來說,社區生鮮在商品新鮮度、低損耗、商品豐富度三方面目前仍不能共存,未來的盈利點還很遠。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多數區域性的社區團購創業公司均以直營模式為主,而在門店擴張的過程中,成本過高問題進一步顯現。就在8月底,被稱為“社區團購行業最大黑馬”的松鼠拼拼就因成本過高急速“瘦身”,據了解,其未來會將直營模式轉為代理模式。
此前,直營模式的社區團購平臺食享會分享了一組公司摸索出的盈利數據:以38元作為平臺平均客單價,業務毛利率是21%,給團長10%的傭金,倉儲、物流損耗加起來不到6%,業務凈利潤率(約)是4.5%,由此可盈利。這也進一步說明,精細化的管理,對各成本環節的精細把控是社區團購企業實現盈利不可或缺的關鍵。
對此,京東方面表示,因為零售商組織貨源難和配送成本高兩大原因,社區團購企業卻處于普遍虧損的困境。
而京東此次推出的社區團購聯盟將面向社區團購,也被視為京東在社區團購領域的進一步探索。據了解,京東將開放廠家資源,將精選后的商品放到各地云倉,提供給社區團購銷售,完成銷售后,由云倉完成配送。
對此,彭成京表示,無論對于實體“加盟”還是網商“加盟”,都是不虧本的。系統、培訓、邊際成本是很低的,商品供應本來就是京東的優勢。京東做社區團購,一方面是捎帶手的事情,另一方面對于一直要做市場下沉尋找突破口,同時也有助于轉化此前京東便利店的一部分教訓。
不過他也表示,“加盟”解決的不是盈利問題,而是成本問題。把直營的成本轉嫁給合伙人身上,人員、實體店面、地推、商品管理等經營性硬成本,由代理商負責,京東等大的平臺只負責商品供給,是低成本運作,仍然是電商套路。
“不同的是,電商是集中訂單但不集中地點,社區團購解決了訂單集中與地點集中的雙重需求,優化了流通成本。盈利對大平臺是可以預期的,但是對代理商而言,就不得而知了,畢竟大成本是在實際運作過程中產生的。”彭成京解釋。
值得注意的是,自從2018年融資熱潮過后,社區團購震蕩不斷。不僅頭部創業企業頻頻被傳洽談合并,還有多家平臺接連被傳資金鏈斷裂、區域停運或閉店,但是另一方面,對于虧損容忍程度更大的巨頭則選擇“趁亂而入”。
業內人士認為,因為巨頭的投資邏輯更多是搶占賽道和戰略協同,可以接受被投企業在一段時間內的虧損。如此之下,巨頭的加入無疑加速社區團購的行業洗牌。
今年以來,包括阿里、騰訊等巨頭早在京東之前就采取了新動作。此前,阿里巴巴已重金入股十薈團的消息不脛而走。更早的時候,也有媒體曝料,騰訊戰略投資部(產業共贏基金)已投資了目前行業發展排名優先的興盛優選入局社區團購。
在業內人士看來,當前的社區團購已經進入新賽段,巨頭玩家入局,資本向頭部企業集中,這也意味著在此后一段時間內,行業賽道上的競爭將愈演愈烈。而在社區團購賽道的深度布局過程中,巨頭也開始探索更多新鮮玩法和商業模式。
彭成京表示,巨頭的介入主要還是看中了流量入口,有了社區團購及其社群圈,不論實體商品還是虛擬服務,都有了天然的流量池,推廣起來有口碑效應,不必再花錢買廣告。
不過他也表示,巨頭的入局并不意味著創業公司沒有機會,巨頭做自己擅長的平臺支持,如技術、商品供應、資金等供給端服務,創業公司就是把具體業務落實到運營細節中去,免去后勤不足的煩惱。
在彭成京看來,創業公司與巨頭的關系,應該是尋找合作而不是對抗獨大,這樣,無論對于平臺、社區團購運營企業,還是廠商、消費者,可以做到多方得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